
命不夠長會看不完的連續劇
(請用台語發音)台語說的好:「請東請西,沒人在請………….悲哀。」
台灣悲哀的事很多,八年前說自己的鄰居們沒有拿綠卡,不會想把錢存到國外去,二次當選後說民進黨很缺錢、國民黨黨產多到爆,希望大家募款;但八年後民進黨還是窮到爆,但當時說話的人居然被爆出自己家裏有9億存在國外,還說是自己的錢。悲哀阿~
中華隊在國內打假球,想以假亂真,出國以後卻假的真不了,贏了一場後,每一場都輸個一分,看的血壓飆高、喊到聲嘶力竭還是輸球。悲哀阿~
外出不爭氣,家裏還狂洩氣,大家都很無力,但是更無力改變,昨天討論了「星光幫的悲哀」,其實那都是小事,受害者頂多是那三四十人,全演藝圈也大約是兩三千人受害(但確實有人名利雙收),這次討論更大一點的範圍,可能會有幾十玩的受害者,其中之一的受害者說不定就有你,這也很悲哀,那就是……………….觀眾的悲哀。
演藝圈的環境很殘忍,就完全是達爾文所說的「節目競,觀眾擇」(物競天擇),節目的生死、製作單位的生計就完全操在觀眾的手中,而製作單位就等於是活在遙控器底下的一群人。
在國外,一般的節目要想生存,就要做的好,才能在競爭中站穩腳步,帶狀節目要有新鮮感,連續劇或戲劇就要有創意跟抓住人心。但在台灣有著特別的節目型態,理論上好的節目將會淘汰壞的節目,但在台灣的演藝圈裡劣幣常常能驅逐良幣,聽來很不可思議,這違反了大家知道的法則,但很多東西放到台灣來總是會因為台灣居民特有的思考跟習性而被顛覆或成為一種新的變態,例如:民主(附註一)、股市經濟(附註二)跟這次要說的「演藝環境」。
在台灣一個節目做到好,好到被人稱讚,它就會賺錢;一個節目做到爛,爛到被人家罵,它還是賺錢;在這裡好跟壞的差別只是製作單位鋪陳的手法好或是壞,重點是:「要有人去看」。
因為不管你是愛一個節目或是恨一個節目,你都要去關心這個節目,你才能繼續愛或是繼續恨;其中的重點是你要持續關心這個節目,而另一方面製作單位當然就不管你是愛還是恨,重要的是你「要準時收看」。所以雖然雙方的目的相同,但出發點是不同的。
那既然標準那麼寬,其中的運作空間就很大了。如果他夠創意,做出來的節目就會紅,這是當然的。但如果他不夠創意,也很簡單,只要抄襲就好,人家辦歌唱大賽,你也跟著辦;人家情情愛愛,你也跟著情情愛愛,只要你「抄」就會抄出一條生路。
或許你會問:難道大家是傻瓜看不出來嗎?我不想承認,但傻瓜確實很多!
俗話說的好:「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就是說這個情況,換個角度來說,如果大家都拒看這種抄來的節目,那製作單位就會知道大家不吃這一套,以後就不抄了。但真實情況是如何呢?就是到現在還在抄。他既然還在抄,就證明他有市場,差別只在大或小而已。
而如果沒有創意又不想抄呢?那就是把節目做的讓人家恨得牙癢癢的,你揭人瘡疤、惡搞藝人、裝神弄鬼、假戲真做,反正就算被人家看穿也無妨,重點是你的題材要讓人無法忽視,即使是抓著人性嗜血的原則上演腥羶色的劇碼,只要有人看,你就成功了。因為大家會一邊咒罵,一邊準時收看,這樣才能知到你等下演什麼,才能繼續罵。箇中好手就是沈玉琳,反正咒罵或者是發誓從來不會死人,所以他也不會放在心上的。
最怕的就是你好不了,抄不來,又爛到人家無法恨你,甚至無法對你提起興趣,那你只好回家關門研討怎麼做才會「好」、怎麼抄才會「妙」或是找出一個壞到掉渣的方法,再重新出山開節目了。
所以什麼能玩的大家都玩過了,世界各地的旅遊、故弄玄虛的靈異、自欺欺人的探險、挖人瘡疤的惡搞、千篇一律的談話,甚至是假裝社會案件或是家門不幸的假劇碼都在沈玉琳的手上出產過。這種節目層出不窮表示大家都買單,所以能不絕如縷。但相對來說這樣的節目壽命卻是短一點,因為新鮮感減低了,他就會自然死亡。真正長命的是戲劇類~~
節目相互混淆,創意東抄西抄,打開電視都是黑心節目,個個了無新意,你說悲不悲哀?
---------------------分------------隔------------線---------------------
--------------------讓眼睛休息一下吧--------------------
在戲劇方面,台灣人跟人家也不大一樣,國外是先有好劇本,再找人員演出,有固定預算,做出來的自然也有水準,他們最大的特徵是「重質不重量」,一部片能紅,十來集就結束,讓你回味無窮,下次再播出你還是忠實觀眾。
但在台灣就有很大的差異了,台灣的劇本大多就是幾十集,之後就是演到哪裡寫到哪裡,甚至觀眾們的民意也能夠改變劇情發展,誰該死、誰能活又是操在觀眾手上了。該說他們沒原則嗎?其實是一種「生態」。
最早的八點檔就是播出一小時,而劇情的審定也較有標準,該開始該結束都照劇本來,長久下來養成觀眾們的收視習慣,時間到了就坐在電視機前面看電視,這個活動也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當年金超群所主演的「包青天」膾炙人口(1993年),其走紅程度從收視率已經看不出稀奇了,聽說當年的自來水公司說過每當包青天開播時段,全台灣的用水量都會減少,而當它進入廣告後全台灣的用水量同時增加,家家戶戶都在這時間一起用水(上廁所),就能知道它的走紅程度,當時也唱紅了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跟胡瓜的新版「包青天」,讓人街頭巷尾傳唱一時。
而隨著台灣人將八點檔看作是生活作息的一部分時,收視率隨之穩定,而觀眾們到這個程度後就不會在乎劇情好或是壞了,因為看八點檔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了,它演的好我看的開心就會繼續看,它演的爛我罵翻了我還是會繼續看。而收視穩定了,製作單位為了保持下去就會拖戲,因為完結篇了觀眾捨不得,新的影劇又不知道是不是能被觀眾們接受,為了不冒這個險決定繼續拖戲,反正經過實驗後大家都知道不管戲做的好或壞大家都會去看。
而電視劇的另一個階段性挑戰就是第四台的廣泛,當大家都有第四台了,選擇變多了,收視率就會被瓜分,他們也會有因應之道,一是繼續拖戲,二是將時間延長,讓人家多看一會,從60分的八點檔,演到90分鐘的加長檔,再變成120分鐘的超值檔,而時間變長後拖戲然更嚴重,而劇情演到哪寫到哪也會加重演員們的負擔,所以你會發現他們走來走去的場景就是那幾個,因為預算固定為了省事省錢就會這麼做,演員也變成了公務員,差別是他們的時間肯定超過十幾個小時,如此一來演戲的瘋子真的快瘋了,看戲的傻子也看傻了。
而以上所提的因素是在「量」上面加強,為了提高競爭力,他們在「質」上面也要下苦工,為了製造話題吸引觀眾的目光,所以內容自然更加的激烈綁票、殺人、色情、犯罪、腥羶色樣樣不缺,對社會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本土劇裡面的演員除了幾個真的是本土演員外,新進的人員都操著一口爛到不行的台語,或是他們念台詞時總夾著國語、台語跟英文,我不知道是因為大家的水準只能聽懂這種台語,所以他們要這麼說大家才懂?還是演員們只能說出這種台語,讓大家湊合著聽?但我肯定這樣下去會說的人會越來越少。我寧願去看歌仔戲或布袋戲,他們講的字正腔圓讓人聽了實在愉快。
現在再回過頭來想想,大家要的是什麼?
是好看精彩的標準版?
還是又臭又長的超值版?
我從國中開始就不再看連續劇了,後來陪家人偶而看幾次發現一兩小時過去了我居然看不到劇情有什麼重大發展。簡單說好了,我自認我寫文章時雖稱不上思如湧泉卻也算是不絕如縷,但如果要我在看完這些連續劇後寫一篇200~300的劇情提要,我還真寫不出來,因為那大概20~50個字就能交代完了。所以實在讓人無法天天準時收看,因為我覺得我被耍了。
而大家就算是當傻子也要當「好」傻子,所以開始有人轉看美、日、韓劇,因為他們劇情清楚流暢,進度固定,該斷就斷、該完就完,相對起來有效率多了,這就是觀眾的選擇,如上面所說的演完了,只要夠精彩,那下次再重播他們仍是忠實觀眾。我就不相信今天「飛龍在天」這部248集,歷時280小時的影集再重播會有多少人想準時收看?
市場是殘忍的,大家都在競爭,但是否能夠有一點水準?
而市場的殘忍取決在我們手中的遙控器,如果想要看到好東西,就該讓我們的好惡直達製作單位的心裡,讓他們知道觀眾不是呼弄來的。對製作單位來說,越做越好才是王道,不是說今天就欺負人家八點不看電視會無所事事,就拖戲、爛戲來賺錢。
每個又臭又長,大家變看邊罵,但是邊看又邊罵,無法跳脫的輪迴,你說悲不悲哀?
----------------------------------分------------隔------------線------------------------------------
----------------------------------------讓眼睛休息一下吧---------------------------------------
最後想講的是歌手的悲哀。
昨天說星光班的悲哀,裡面有提到一些演藝圈的大小事。很多事大家都知道,但搞清楚了會嚇一跳。這樣的悲哀是整體環境的演變造成的,我無法從頭說起,就說點我看到的吧~
在以前,要出一張唱片,開一場演唱會,要經過多少磨練才能如願;但現在每年的唱片歌手一個比一個陽春,可能是長得漂亮就出片,知名度高也能出片,反正不管會不會唱只要有人看就能出片。所以出現了很多歌手只出過一張唱片就能開演唱會,其用意就在「打鐵趁熱」,因為「民氣可用」,有人看或是詢問、關心就趕快出片。以後有沒有發展?到時候再說,現在賺到錢最重要。
我自己有印象最早這麼做的人是周杰倫,但他是歌寫的多,演唱會上能自己拿來唱,別有一番風味。後來就開始出現很多人也起而效尤「棒棒糖」、「林宥嘉」、「楊宗瑋」等等都是如此,我無意抹煞他們的努力,但只出過一片,就是必要一直翻唱人家的歌曲,就是口水歌,而對唱片公司來說票房好就是撿到,票房不好就是賠點錢幹,也能趁機看看下次還要不要再發片,結果常常就讓人家成為一片歌手,我相信星光幫會有更多的人是如此。
這絕不是歌手的問題,而是市場的問題跟大家的心態,市場上出片的人如過江之鯽,只能一直推出新面孔來散彈打鳥,控制好成本就是有限的賠,但是如果出現一個市場反應好的,就會被抽乾抹淨的參加種種生財門路,因為唱片只是一個問路石,對公司來說賺錢的門路是廣告、代言、演唱會等等。
從這角度來看歌手們是消耗品,你表現的好就下次再聯絡,表現不好就不聯絡了,感覺上就像是從小聯盟調上來應急的投手,你投的好下場再試試,投不好就回去繼續蹲,還好王建民當時一直投的很好,不然也是相同下場。
而這樣也會造成歌手的素質變差,這裡指的包括歌藝、表演、內涵等等,在過去你要十八般武藝都精通才能混口飯吃。現在科技進步,凡是都講包裝,你不會唱可以修,長得不好看可以修,不會跳舞有人會幫忙跳,你腦袋沒東西就閉嘴就好,公司會幫你包裝,大家愛的要命的不過就是公司包裝出來的黑心貨,公司知道什麼樣的造型大家會喜歡,所以大家每次都中計了。
所以就會出現那種幾乎不講話的藝人,因為他們只要講話就會出苞,不是用錯成語、錯字連篇就是引喻失義,最糟的就是亂放炮破壞自己跟公司形象,那會給人沒腦袋的形象,所以公司都會要求他們閉嘴,由經紀人發言。
例如某「草字頭」歌唱天后,就是如此,她幾乎不發言,你不會聽到他面對記者的臨時性發問說出什麼有自己想法的回答,他們只會依照公司的要求說出一些模稜兩可的體面話,有說跟沒說差別不大。
(別說我蓄意攻擊,你可以多多比較是不是大多數藝人都是說著同樣模稜兩可,無甚意義的話。)
某個常常出現在台灣戲劇的知名男模也是如此,他不是錯字連篇就是訪問時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所以他後來也讓經紀人發言。
而某小天王更是講話時會將「性器官」掛在嘴上當作稱讚或是各種用途,費玉清也很「屌」,張藝謀也很「屌」,方文山的詞也很「屌」。
我無意去冒犯以上這些人的歌迷,我也不想要跟他們筆戰,我更相當肯定他們所作的努力跟對藝術的貢獻,但我在這裡只是要陳述著上面倒數第五段裡要述說的事實。畢竟要了解在當年的「藝人」幾乎是十項全能,他們裡裡外外都需要經過嚴酷的訓練,就連早期來台發展的香港藝人都必須經過語言矯正學習ㄅㄆㄇㄈ後來能來台發展,以防他們唱歌、講話人家聽不懂,所以今天才會有那麼多國語講的字正腔圓的超級巨星(張學友、劉德華、成龍都是,相較起來當年的郭富城國語還算差了),其嚴格可見一斑。
而說了這麼多,其實大眾的心態才是這些這個市場型態的最大決定者,而以前到現在的價值觀卻也明顯的改變了,因為市場確實會被大眾的喜惡所影響,所以市場會變好或變壞都是我們的因果,我們受到了各種聲光跟包裝的影響,所以判斷力、標準減低了。
我們現在所喜愛的歌手在實況現場、唱片裡簡直判若兩人,說話不得體,腦袋沒東西,唱片總是抄襲,但卻是大行其道,我們或許埋怨,但這也是大家的縱容的結果阿~
消費者各人造業各人擔;歌手們被當作工具呼來喚去,你說悲不悲哀?
臺灣演藝事業都搞得很隨便呀~
回覆刪除像美國日本那種有水準的節目臺灣很少比得上的~
當然啦,各國節目有好有壞~
但落差也很大~
just...... just be urself~ (亂打)
沒關係
回覆刪除我英文很爛,你亂打一通我也看不懂~不用擔心
嘖,你怎麼不打自招了?!
回覆刪除這樣我會忍不住想打英文吶~
((((
你打啊~
回覆刪除沒關係,反正我也看不懂~
我說...... 這個時間你應該睡了吧......
回覆刪除老人不適合熬夜~(肝會受不了喔)
差不多了啊~
回覆刪除晚點吧~你年輕歸年輕也該睡了吧
老大,恐怕我的時間是跟著英國過的吧~(哈)
回覆刪除不到三點我睡不著啦~
好~那我不奉陪了~
回覆刪除朋友要我幫他看命盤,我都想推掉了。明天再說~
實在是晚了
引用喔!!
回覆刪除請便,多謝青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