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學三四年級時我曾經自己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又是什麼?
但當時是不可能想的出來的~
時光又過,馬齒徒長,這個問題仍是無解,不!更正確的說:是無「正解」。
前幾天有一位客戶的朋友又問了我相同的問題,當然我今非昔比了~
我答道:首先要先知道回答一個問題時,必須先知道其”可衡量性”,什麼是”可衡量性”就是這樣事物讓人可以清楚判斷跟比較,譬如說你問我:輪迴是什麼?我很難回答,至少現階段我很難回答,以後就不知道了;就像是在過去,空氣對人們來說很抽象,你問他們什麼是空氣他們答不出來,因為他們對這樣的東西沒概念,所以這樣東西對他們不具可衡量性;但現在的人可以回答,因為它已經具備可衡量性了!
而一個可以衡量的事物就能用其他事物來做出比較性的差異,但一個無法衡量的東西,是無法做出比較的,自然就無法出現完整的解答;舉例來說:你問我這張桌子好不好?我能從其堅固度、顏色、高低、功\能來判斷其好壞;但你問我你這輩子做了很多好事,下輩子能不能投個好胎?那我實在很難回答,因為那不具比較性(我去跟誰比阿~)跟可衡量性。
因為我找不出任何能強力佐證的比較性事物,所以他這麼問就已是屬於宗教問題了,無論是輪迴也好!原罪也罷!還是上天給的試練都行!因為這種不具衡量性的東西以不是一般的邏輯能回答了~(就像是”愛”這項知覺是無法被具體比較跟衡量的;它只能被大概的跟某些人的份量相比較,但通常有欠公允。)
所以說: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這問題是一項千古之迷啊~
是的,邏輯在於須具備可衡量性跟可比較性;故道德經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沒有好的好哪顯得出壞的壞?
聖經,腓力比書一9-10上記載: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辨是非;沒有是的是又哪能顯的非的非?
愛因斯坦說:速度越快,時間越慢(很多科學家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因為時間是恆久不變的,大多的科學基礎都建立於時間跟光的確定性跟不變性,所以駭人聽聞的大突破都是那些能成功\扭轉這些不變因素的成就,就像超越光速能穿梭時空或能夠永久保存某樣事物的技術突破等等;但愛因斯坦的這項假設其實用相對論就能夠解釋了);沒有快又何以顯得慢?
這麼一說,耶穌、李耳、愛因斯坦;聖經、道德經、相對論;宗教、哲學、科學三者再講的又好像是同一回事了
萬法歸宗,這就是做學問的好玩之處了!
2005/7/18----出自:「pc home新聞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