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

自殺?愛說笑




午後暖洋射入窗中,照在床上,當然也照在躺在上面的小抑跟我的身上,我們倆正漫無目的的轉著電視,遙控器在他的手上,頻道不停的跳動..跳動..跳動…盯著螢幕的我其實已經神游別處了!

不知過了多久,小抑一聲驚嘆把我的思緒拉回這房間的電視上了,頻道停留在新聞台,播報著有關南韓的新聞,說的是又有6個人集體自殺的社會案件了,工具則是使用劇毒的雞尾酒!(當然他們不是酗酒而死的,而是在酒裡加了氰化物,一但飲入足以讓人在數分鐘內斃命!)

當然,只要使用方法跟配方正確,在化學變化下自殺成功的機率是非常非常高的,且物品來源極為簡單(前提是方法要正確,不然化學自殺失敗了!導致器官衰敗,那真的會生不如死。)

小抑:「怎老是聽到韓國人集體自殺啊?」
我:「你說呢?」

小抑聳聳肩:「啊災?!我要是知道還問你個屁啊!」

我:「我知道的也不多,只知道南韓的網路上有所謂的自殺家族,上去的人都有自殺傾向,板主呢?!當然就是教人家怎麼死,跟傳播資訊鼓吹人們自殺!」
小抑:「很多人上去嗎?」

我:「哇啊災!只知道韓國警方高度關切跟調查了!」

小抑似乎興致來了:「你說說,人為什麼會想自殺啊?」

我一臉不在乎的樣子看著他:「當被某無聊的人拿著無聊的問題一直問個不停時,就會很想自殺!」

小抑:「‧‧‧‧‧‧‧‧‧」

看著小抑那一付想殺我滅口的樣子我不得不開始動腦:「自殺有三個要素:自殺動機、可以導致死亡的行為、死亡的結局。按這三者的有無及嚴重程度可以區分出以下五種不同的情況:
1、自殺(自殺完成),上述三要素全部齊備。
2、自殺未遂,有自殺動機,也有可導致死亡的行為,但未造成死亡的結局。
3、自殺觀念,只有自殺動機而無相應的行為,當然也就不會造成死亡。
4、偽自殺,有導致死亡的行為,實際上也造成了死亡的結局,但不僅沒有自殺動機﹐連自我傷害的動機也沒有。
5、準自殺,並不真正想死但有自我傷害的意圖,有可以導致死亡的行為但致死的可能性很小,多未造成死亡的結局,但這常常是假的,嚇唬人的,但更多時候嚇人的技術失敗,就不小心自殺成功了。」

說到這裡我停了下來:「喂!雜碎!別在我床上吃零食,除非你會給老子掃餅乾屑!」

看到他收起零食我才繼續講:「區別自殺與自殺未遂很重要。幾十年來西方自殺率一直保持穩定,而自殺未遂則迅速增長。自殺者群的自殺動機,總的說來,比自殺未遂者群更加強烈而持久。
自殺者採取的行為大多是幾乎一定要導致死亡的,而自殺未遂者的行為往往致死的可能性不大。自殺未遂者群的平均年齡小,多為年輕的成年人,頻率高峰年齡為20~30歲,30歲左右便急劇下降,此後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自殺者群的平均年齡顯著地要大得多,多為中年人和老年人,頻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上升,整個曲線沒有明顯的峰和谷。
自殺未遂者女性多於男性,而自殺者男性多於女性。從行為和結局看,偽自殺與自殺和自殺未遂很難區別,它的特點是沒有自殺自傷的動機。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發病時自認已經成仙,自以為可以飛,遂從五樓窗口往外“飛”,結果只是單純的自以為,當然他一定會掉在地上,人家就都會誤以為他是自殺。某內科住院病人在譫妄狀態中誤將窗戶看作房門,從窗口摔下,表面上也像跳樓自殺。 」

講到這裡我稍微休息一下:「準自殺(一譯類自殺),是種呼救行為,也可以是威脅行為。有人稱之為“玩弄自殺”。準自殺者往往處於精神上的某種困難處境,想用自殺行為引起人們的重視,得到幫助,或改變有關人士的態度以擺脫困境。一旦要求得到滿足,或者度過了危機,也就不再採取自殺行為。
準自殺者的行為往往是明顯的自傷,但導致死亡的可能性很小。也有的在公開場合下做出所謂自殺姿態。如果親友和權威人士不但不予以同情和幫助,反而加以譴責或譏諷,準自殺有可能“弄假成真”,導致悲劇。因此,即使準自殺者的要求不盡合理,有關人士也應真誠予以勸慰,最好請心理衛生專家或精神科醫生給予幫助。」

聽到這邊小抑又發問:「馬的!你這變態!怎麼連這都知道?」

 我:「沒!只是曾在遠流網上看過這一篇文章就記下來了!」

聽到這裡,小抑露出奸狡的笑容:「喔!但是我只是問你人為什麼會想自殺?你幹嘛跟我扯這麼一堆!重點咧?」
我轉過頭一臉不在乎的看他:「喔!重點來了!自殺的人常常流遺書表示自己是因為想開了才自殺;活著的人卻老是說他想不開;究竟是想開?還是想不開呢?換你說說吧?!」

小抑:「..........」

看著他露出困窘的表情,我知道我又再度勝利了,於是我拿起他手上的餅乾,對他露出勝利的微笑:「我看這問題有的你想囉!還有,你剛剛的表情笑的好賤喔!現在這表情更是經典!呵~呵~呵~呵~」

說完我就帶著餅乾轉身離去,留下滿臉夾雜錯愕而表情複雜的他跟這無解之題;陽光照進來折射屋裡的灰塵,有點霧霧的,看來就像是那令人匪夷所思的迷霧,重重包圍著小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