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四大職業運動:籃球(NBA)、棒球(MLB)、美式足球(NFL)跟冰球(NHL),雖然都是人人愛看的運動,但其中的普及性多少因為場地條件限制而有所不同。
在美國,棒球的風氣很盛,它的普及性相當的高,也許僅次於籃球跟美式足球(美式足球是最多人看的運動)。
後兩者之所以普及,在於他的進行方式不大受限制,最簡單的籃球只要有籃框跟球就能玩,美式足球只要有球跟球伴還有一大片空地,也就能自得其樂。
棒球所需的設備就多一點了,有球棒、球還要有手套,那就稍稍麻煩一點了,但這些也不是很難弄到的裝備,所以這也是普及的運動之一。
而冰球(ICE Hockey--冰上曲棍球)也是四大職業運動之一,但就是需要場地的配合,至少要有一大片冰、球棍、冰刀鞋還有護具,相對起來麻煩很多。
而這四種球類運動在台灣比較常看到籃球、棒球,而棒球盛行在夏季,大約是四月到十月,而籃球盛行在冬季,大約在十一月打到隔年四月(以上不包含熱身賽),所以台灣的觀眾在整年幾乎都會有球賽可以看。(美國人賺的可真兇阿~)另外兩種則因為美式足球打的場次比較少,而冰球台灣人比較不熟悉,所以沒那麼普及。
而剛剛已經有題到了在美國,「棒球」風氣是很盛的,所以大街小巷幾乎都有人在玩,而「大聯盟」又是棒球界的最高殿堂,這點是世界公認的,他們有著極為嚴謹的各階層制度,從新人聯盟、短期1A、1A、高階1A、2A到3A等等由低到高的制度,雖是五花八門,但不一而足,而大部分的人都要經過各階層的洗禮並繳出成績單後才能夠一階階的升級,最後目標當然就是上大聯盟了。
除非你已經是成名的球星跨國打球才有可能跳過這些階段,像是日本近年來進軍大聯盟的頂級球星們,不然一般人到那裡還是要從頭來過,無法一蹴即成。就像是這一陣子在台灣出名的新秀外野手林哲瑄,他從本壘打擊區衝上一壘壘包只比鈴木一朗慢了0.1秒,也兼具爆發力、打擊技巧跟大範圍的守備區域,是個四拍子的強力新秀,但他也自許要再「五年內」站上大聯盟。
五年耶...........................生一個孩子出來都會寫自己的名字了。但也能從這裡知道大聯盟事多麼嚴謹跟組織完整的棒球聯盟。也只有這樣的制度才能確保上陣的都是世界頂級的水準,而那些僥倖上去的,如果表現不好也會被刷下來「砍掉重鍊」。
如此說來大小聯盟只在那一線之間,但如果能在大連盟站穩腳步,那待遇可是天差地遠了,單單從薪水來說:短期1A的月薪大約從850元美金起跳,但到了3A就變成2150元美金起跳,如果到了大聯盟,聯盟規定每年基本年薪是387000美金,以台幣1:31.5美金來說就是2萬6775→6萬7725→1219萬0500,你說差異大不大?
而待遇上也差很多阿~在大聯盟比賽坐飛機、住大飯店、吃喝球團包、電話打免錢、球衣有人送洗、比賽裝備有人揹,總之事事有人幫你做...........不小心受傷了就坐著就好了,隊醫會幫你打理,整個就是當皇帝。
但小聯盟就差很多了,不管去哪裡比賽就是坐巴士,下車就是打球,打完了繼續坐巴士,每天就是坐車跟打球,要外宿也是小旅館,其他上面所說的部份統統要自己來,如果不小心受傷了..........................手痛就練腳,腳痛就練手,不過大部分的人怕自己會被取代,所以有傷都不敢講,都會帶傷上陣,誰沒有父母阿?
但這就是現實世界了,你不幹人家都搶著要幹,打棒球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樂趣,而往上升又能賺那麼多錢,每個人紛紛都是削尖了腦袋要往上鑽。
而談到「錄取」就要談談「錄取率」:
大聯盟目前有三十支球隊,每隊僅登錄25人,就是750個大聯盟座位。但每隊旗下還有3A、2A、1A和最低階的新人聯盟,每個階段大約各有六至七隊的小聯盟球員,以每隊25人計算,總共至少有750名球員在小聯盟力爭上游,全聯盟三十隊加起來,至少就有近四千名球員等著補缺額。自己按按計算機吧~還不包括別的國家的人會來插花一腳,那些人有部份是根本不需要經過小聯盟洗禮就可以空降大聯盟的。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我有提到過「全世界各個國家獨立發展棒球的最高水準大約就是美國小聯盟的3A」,這推斷大抵上沒有錯。其他的部份就要請各位移駕到那篇文章去看看囉~
簡單說頂級水準是大聯盟,而很多國家的佼佼者到那裡去都無法在大聯盟立足,但在小聯盟或許會有點搞頭,之後再期待自己進步後能上大聯盟去。
而大聯盟完整的體制不只保障了他們球賽的水準,也保障了我們看球的眼福,更吸引了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優秀球員到這裡來挑戰並實現夢想,畢竟能把興趣當工作是最高理想,如果那份工作又能讓你同時得到高薪、名聲跟地位就更是人人搶破頭囉。
只是現實終究是殘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