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棒球選手領高薪?! 所以不應該補助?? (上)


前幾天看到了一則新聞,內容是關於最近所通過的運動產業發展條例,顧名思義,這是政府在經過幾十年後終於發現國內各種運動員的困境與淒涼生活後,所制訂的一項具改善及鼓勵意味的政策,但是在看完後卻發現這篇文章的內容大多是那個撰文的歐姓記者自己的意見比較多,客觀成分比市售罐裝果汁內的水果原汁還要來的少。



而且,罐裝飲料的其他成分好歹是看起來美美、聞起來香香添加物,而這篇文章卻使人感到臭不可聞。看完還想罵三到五個字的髒話……

 文章的標題其實就講的講的很清楚了:「補助職棒球員 出現抗議聲」。而主旨也在第一段就講完了:「運動產業發展條例通過,體育界一片叫好聲,卻無法認同補助職棒球員3成薪,出現排除聲浪,職棒球員已領高薪,實不應列在補助範圍內,職棒球團若拿到補助,也很難運用在球員或改善職棒環境上。其餘如下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11/06/16 03:00 歐建智/台北報導

運動產業發展條例通過,體育界一片叫好聲,卻無法認同補助職棒球員3成薪,出現排除聲浪,職棒球員已領高薪,實不應列在補助範圍內,職棒球團若拿到補助,也很難運用在球員或改善職棒環境上。

運產條例中有「聘用績優運動選手從事運動推展工作,其薪資支出最高可獲補助30%,期間並以5年為限」的條文,但是施行細節還沒有訂定,初步認定曾是亞、奧運國手者,都是績優運動員。

依此規定,職棒統一有張泰山、陳鏞基、潘威倫等10位績優運動員,約需補助74萬最多,桃猿有陳金鋒、林智勝等7人約補助57.8萬次之,興農有陽建福、林益全等8人約35.5萬,兄弟有彭政閔、葉君璋等4人約是27.6萬元。

4職棒合計便要補助約194萬,何況若職棒球員每年加薪,補助金額將更多,讓多數人不能認同,出現抗議聲,體委會綜計處處長何金樑覺得,若補助人數太多或金額過高,可能會排除職棒球員,或訂定上限。

職棒球員已屬高薪階級,何況曾是亞、奧運國手的球員薪水更高,真無補助必要,職棒球團願給明星球員高薪,不應由全民埋單,更不能拿納稅人的錢補助這些高薪球員。

況且體委會補助的3成薪,也是付給球團,球團未必會把這些錢花在球員身上,極有可能拿來填補「赤字」缺口,對職棒而言助益不大。

倘若職棒球團獲得薪水補助,真應本著「良心」把它用在組建二軍、為球員加薪或改善球場設施,讓職棒環境更健全,球迷也能蒙受其利。

但有「良心」的職棒球團在哪?



這篇文章的內容看來有理,但卻是似是而非的。例如:作者提到「職棒選手已領高薪」這句話就有問題,這位仁兄的“高薪”定義是什麼??比22K多就算高薪嗎?還是超過一般人大多無法企及的三萬五就是高薪?

他裡面還列舉出洋洋灑灑十多人的名字與薪水,例如:職棒統一()有張泰山、陳鏞基、潘威倫等10位績優運動員,約需補助74萬最多,桃猿有陳金鋒、林智勝等7人約補助57.8萬次之,興農()有陽建福、林益全等8人約35.5萬,兄弟()有彭政閔、葉君璋等4人約是27.6萬元。

這裡面的人雖只列舉八位,但總補助人數總共有29人。而裡面又只有陳金鋒一個月83萬元(年薪千萬),潘威倫差不多46萬,彭政閔大約50萬,林智勝31萬,其他的所有人都在這個數字以下,看著這個數字我們要注意兩點。

一是在美國,大聯盟的球員底薪是43.6萬美金,折合台幣大約是一千萬(1:25換算);而在這個名單裡的29人幾乎是台灣頂尖的球員,但只有陳金鋒有到這個價錢。也就是說,台灣頂級的選手,連美國的底薪都領不到;而台灣職棒可能還沒有底薪(就算有也是兩萬出頭)

二是職棒如果一軍加二軍的總球員數絕對超過三四百,而裡面能領到三四萬以上的人,可能不超過70個,其他的大多都是領個兩三萬而已,如果要全部加起來作平均,你可能會發現那個數字可能不比外勞多太多。

 錢領的實在是不多。那這個大放厥詞的作者知道一個選手的養成需要多少時間、金錢與人力嗎?他以為誰都捧得起這晚飯嗎?如果是這麼想,那他的智商與見識實在到了一個可愛的境界。讓我這局外人稍微簡單列舉說明……

優秀的棒球選手都是從基層棒球開始養成的,也就是說他們大多從國小四五年級就開始加入少棒隊,然後到國中、高中、大學都不能中斷訓練與比賽;而這個過程還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基本上練到國中以後,就要經過挑選才能夠進入高中甚至是大學的校隊(不是棒球社團),這種經過層層鍛鍊與挑選才能夠進入的人可能只有一開始的三成不到。(當然,除了天分、技術不夠外,家長的不支持也可能是小選手走不下去的原因)

而小選手們從一開始就要進行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訓練,例如每天都要短跑十幾次,再長跑十幾公里。又例如練習揮棒揮到手掌破皮、起大血泡、長粗繭;滑壘滑到手脫臼、全身擦傷;練捕手的還要常常被砸的全身瘀血;這還都是例行性的傷害。

其他意外,像是被球打斷牙齒、曬傷破皮流血是司空見慣的;我還聽過被球打瞎眼的、打破頭的;更親眼看過國中同學的大腿被釘鞋劃開縫了幾十針的,另一個國中同學陳冠任(現在是兄弟象隊的中心打者)還右手斷掉過(所以他改練左打,成為你今天看到的那樣)

當你每天下課回家看卡通、吃布丁,被你爸媽稱讚時,他們在球場上全身痠痛、四肢腫破,還要被教練用棍子抽屁股。當你上大學以後發現自己很帥,還在那裡交女朋友時,他們正理著小平頭,每天一身臭汗的努力讓自己變成最好的那一個,不然就升不上去,還要面對自己沒什麼其他專長的窘境。

看到這裡,你還會覺得他們不用管功課,只要每天去玩球,是件很好玩的事嗎?

再談談那個歐先生所謂的“高薪”。一般的工作通常不會有職前訓練,你到了公司學個幾天、交接完了,就該能上手工作,之後只要每天重複相同動作就能在固定的時間領薪水。棒球員同樣有職前訓練,在進入職場後也確實是每天做一樣的事情,就能領薪水,但差異在哪裡,你有想過嗎?

首先,在一般公司接受職前訓練是可以領薪水的,但你在沒進職棒以前沒人會鳥你。只能靠學校訓練、栽培,而學校的錢就要看看是否有經費支援了,也就是說,需要有人來支援才能支付龐大的人力、設備、耗材(除了紅線球跟球棒,包括石灰粉、醫療設備也都是耗材)、場地維修與教練人才;不然就要自己想辦法了,但那是很大、很大的開支。......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