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Crash & Color





衝擊效應。一部同樣被炒的熱翻天的片,但它的火熱不完全是因為正面的力量而水漲船高的。2006年的奧斯卡金像獎,爆了大冷門。這部票房平平的“衝擊效應”居然打敗了大家最看好也獲獎連連的強片“斷背山”,以黑馬之姿摘下了最佳影片,這跌破了不少人的眼鏡,也使的已經下檔的它,重新上映;但得到最佳影片的它,沒受到太多的祝賀聲,反而是在一片撻伐聲中弄得灰頭土臉。



大家一致認為 “斷背山”採景優美、題材前衛、導演手法純熟的將同性戀的在一般生活裡的壓抑和在跟正常家庭互動間的尷尬詮釋的相當完整,是最該拿下最佳影片的,於是造成了一種與論壓力。所以在這樣的情結下,我想無論是誰拿走了最佳影片,我想下場都是差不多的,只是這幾乎可以堪稱“最幸運的最佳倒楣鬼”湊巧是這部片罷了。

我在斷背山拿到最佳影片後,我就迫不及待的去看了它,但在散場後我哭了,因為我發現我原來很魯鈍。雖然他在描寫兩人在各自家庭下的掙扎和煎熬時呈現的絲絲入扣,也充分讓人感受到它的好山水,但重點是:我看不懂他們的情誼是怎麼開始!所以當他們在帳篷裡炒起飯來,我當場傻眼。出來後我馬上跟我身旁的女性友人討論,但結果一致,我們兩人“都傻眼”,她也完全搞不懂他們是怎麼發生情愫的。於是我開始能體會一位影評人說的話了:斷背山拍的相當的好,但它不是部好片。

於是我去將衝擊效應的DVD給租了回來,試圖一窺全豹。這是部敘述在人種混雜的美國裡發生的種族問題,它將裡面的混亂跟傾軋、黑暗與猜忌詮釋的極為傳神。看完後我笑了,因為我發現我似乎沒想像中的那麼笨。

簡單淺顯的敘述使我完全能體會其中的起伏跟故事架構,短短一個多小時就能讓我這局外人弄清楚那會是多糟糕的情況;我跟身旁的友人(一起看斷背山的那位),也認為它似乎略勝一籌(至少我們都看的比較懂)。

我無意挑戰同志領域,也不是要否定李安大導演的功力(也沒那必要,因為我對他的風範跟深度極為崇拜,我恨不得見他一面,以表達我對他崇拜)。

我也有想過或許我跟身旁友人都不是同志,所以無法感受到它想表達的同志情誼,這相當的遺憾。

但我發現衝擊效應雖然淺顯易懂,也刻畫的入木三分,實在是很好的片,當然如果稍不用心就會看的眼花撩亂。當然我也無意挑戰六千名評審的投票結果,我也明白我們不能比擬專業的影評家,但至少我能用我的思維跟看法來做一位觀眾,因為對魯鈍的我而言,能看懂片子在演什麼,是判斷好壞的最初階,光是這點就足以解釋我的取向了。

這部片講述的是不同種族、膚色甚至是國家間的歧視,它以尖銳的觀點描述著尖銳的事實。它也喚起了我某些省思,其實認真想想,“歧視”這樣的行為無所不在,只要是雙方立場不同,就會有歧視的發生。在過去人們會因為戰爭、國仇、家恨等種種的原因遷徙,當他到了新的地方時就會因為不同的風俗文化,而產生某程度上的不協調,而當這樣的不協調無法跟異樣文化融合,也無法被接受,更無法被忍受,就會產生負面的看法,甚至是摩擦;於是就會出現歧視。

有了歧視,就會出現爭執跟衝突,又或是受歧視的那端會將這樣不快的感覺壓抑下來,希冀息事寧人、委曲求全但往往都會爆發出更大的衝突。這樣的情況過去現在都發生著,就像是全世界普遍的性別歧視、美國的黑白色人種歧視、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歧視、一神教對異教徒的歧視、中國發生過的佛道教傾軋、對特殊疾病患者的歧視;而在台灣也有本省、外省,台人、客人,還有因台灣政治所引起的藍綠色現象都是歧視;當然,在斷背山戲裡或戲外的世界表現出來的同性戀歧視;其他族繁不及備載種種對少數特定團體不公平的行為現象都是歧視。

不可否認這種現象也在程度上保留了某些族群的風俗觀念,卻破壞了別人的權益,整體說來還是弊大於利。別的不談,至少光是種族的歧視就給整個世界帶來了戰爭跟混亂,死傷以外所虛耗的資源更不計其數。

我想再沒有比自我耗損更大的破壞了,就像是很多故事裡堅固的城池不是被人家攻破的,而是從內部開始破壞的。但人就像是鏡子一樣的會反映出照鏡者的型態。因為人人都有自尊,都不認為自己比人家低上一等,所以在受到壓迫時會產生反抗的心態,那是種自我保護的正常反應。但很多時候這些被歧視的人會認為所有人都歧視他,而對任何的動作、文字跟言語敏感,而那時候就會因為“反應過度”而造成更大的戰和亂。就像是歷代領導者的文字獄或像是衝擊效應裡憤世忌俗的黑人,或像是生活裡常會遇到某些女性總覺得男人們或是整個社會都在歧視她。

我常常對那開玩笑的告訴那些女性友人們:「這個社會其實很多地方是男人被歧視,就像是如果女人在跟男人爭執過程中留下眼淚,那大家都會認為是那男人錯。別的不談,至少除了男廁所之外,我找不到任何場所是男人能進去而女人不能進去的,酒吧裡常常會有所謂的“淑女之夜”來免費招待妳們,卻沒有“男人之夜”可以讓男人們有任何的優待,這就夠歧視男人了吧?!」

所以很多時候,那些被歧視的人是因為矯枉過正的心態而自己先歧視自己,所以認為別人都在歧視他。就像在衝擊效應裡的那個黑人認為路上公車的窗戶之所以那麼大就是為了歧視有色人種,就是要讓路人看到只有窮困的黑人才會坐公車這種大眾工具。也像某些女性朋友一樣,從別人嘴裡聽見“男女”兩字,就豎起耳朵嚴陣以待,深怕對方有一句歧視的語言或態度,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只要她覺得不對馬上加以反駁並痛斥對方歧視女性,甚至嚴重到“沙文豬”這個詞都出來了,而被反駁的人反而百口莫辯,莫名奇妙。這樣的觀點就是在歧視自己,然後認為大家都在歧視他。

懷疑自己遭竊的人,看誰都是小偷,任何看他的眼神都像是在窺視他;就像是怨天尤人的人在生氣時會說出攻擊性的字眼汙辱自己或傷害自己,某方面而言也是一種筆是自己的行為,因為這些話或許平常就放在心裡,只是被包裝的很好,一旦失控這些負面情緒就會傾巢而出。

很多時候,內心的思想運轉就是在設法取得一個平衡,一旦平衡了心情就能常喜無憂;生活的目的也是在取得一種平衡,一旦平衡了工作和娛樂會讓生活品質跟心情保持在穩定的狀態;運動的目的也是在取的一種平衡,一旦平衡了,身體就能常保健康長壽;而整個世界也是在設法取得一種平衡,一旦平衡了,人人有工作、有書念、有錢賺也有健康。而過猶不及也不好,思想過猶不及會使心情過於激烈或過於怠惰;生活過猶不及會使得日子過於緊湊或散漫;運動過猶不及會使的身體遭到損耗或過於贏弱;世界步伐過猶不及會使得整體過於緊張或遲緩。

就像是“歧視”本身就是一種不平衡的現象,被歧視是由外到內的不平衡,是不及,是外界的不平衡;而自我歧視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不平衡,是太過,是內心的不平衡。要消除這些不平衡,就要從自己先下手,人人都自己先平衡了,整體自然平衡,老子說:「太上,不知其有………………………悠兮而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西洋政治裡說的“民主自治”,就是這個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