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 藥 膳 湯 底
接下來可是今天火鍋的靈魂之所在,那就是煮藥膳湯底。
煮湯底可不是把中藥材跟水丢在一起煮一煮就好,既然是熬藥,就要顧及藥效跟味道。在中醫的說法中,藥材在煮過以後,會將藥效釋出融到水中,但如果藥材煮的太久,不表示藥效會更好,反而還會把藥效再“吸”回去。
似乎有點玄,那我從簡單的角度來說;從物理、科學角度來說,滾水的濃度淺、密度較低,所以藥味、藥效會很快釋出,但你煮的太久,密度升高後,藥材裡面的味道就不再釋出,所以怎麼煮都是這樣而已。
那該怎麼作呢?就像你茶葉都會泡上兩次以上,藥材也要煮上兩次;我們稱之為「頭煎」跟「尾煎」。作法如下:
1. 先打上半鍋水,再把藥材放進去。
(圖說:倒入藥材,再開火煮。)
(圖說:先煮上半鍋清水。)
(圖說:煮的時候蓋上蓋子會滾的快一點。)
2. 煮滾後,蓋上蓋子,關小火,開始計時20分鐘。
3. 20分鐘後,關火。再藥湯倒出來另一個鍋子,但藥材要留在鍋子裡。這就是「頭煎」的湯頭。
(圖說:其實很燙,叔叔有練過~)
(圖說:倒扣一下濾網,把材料扣回鍋裡。)
(圖說:閃光燈一打,可以看到琥珀色的藥膳湯在冒著白煙。)
4. 再加入半鍋水(如果你懶得等就去熱水壺裡面倒熱水吧),煮到滾後,再蓋上蓋子,關小火,計時20分鐘。
(圖說:雖然還是半鍋水,但可以再煮到三分之二,其他多的部分可以在加湯時使用。)
5. 20分鐘後,關火。再藥湯倒出來另一個鍋子,藥材就便成熟食的廚餘了,而倒出來的湯就是「尾煎」的湯頭。也就是我們要用來做湯底的材料了。
(圖說:仍會煮成琥珀色,還是很美。)
(圖說:熬煮完的中藥材,就是廚餘囉,連豬也要冬令溫補一下。)
PS:如果是煮中藥,那最好別用鐵鍋,用非金屬的材料比較好。但我們這是湯底,只要別太離譜就好,你甚至可以加雞湯塊,或是去買一附雞骨架丢在藥膳湯裡面熬出雞味,那更讚。
炒 薑 母 雞
藥膳湯做好後,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我們要炒薑母雞。
炒的用意就在於讓牠變的更香,而且在炒的過程中,爆香料會減低牠的腥味,引出香甜,也讓牠的肉質變的緊縮,再下去煮的時候就會再使肉鬆開一些。而炒過的香料們也會引出它內藏的香氣並產生質變,最後一起下去熬湯時,除了會熬出它的香氣外,也會讓湯頭變得更甜、更濃郁,喝起來也更有層次感。
下面會有我料理時的實況影片,可以在看完文字說明後,再點開影片跟著做,整體步驟如下:
1. 先刷洗鍋子,放到瓦斯爐上開小火煮乾。
2. 趁著熱鍋時,趕快切好老薑、洋蔥與蒜頭(老薑要切厚片、洋蔥可切塊、蒜頭壓裂就好,如果切的太薄小,爆香時一下就燒焦了;如果不常用刀,還是先將這些東西切好放在旁邊準備吧,不然會手忙腳亂)。
3. 旁邊的藥膳鍋可以先將高麗菜的菜莖丢下去(因為菜莖雖然是很香甜,但比較硬,所以要先煮;葉子先別丢,不然會很快爛掉),再開中火煮,這樣等等就不需要等太久。
4. 炒鍋的水分煮乾後,倒入蔴油,因為鍋子熱,所以倒下去後麻油很快就變成輕水狀,趁這時候轉轉鍋子,以讓鍋子能均勻的沾上麻油。
5. 鍋子熱,麻油很快的會起煙,但要在微微冒煙時就先把切厚片的薑丢下去。
(冒出濃煙就太熱了,油也會劣化,還會搞的像火災一樣)
6. 聞到薑的香氣後就可以丢下切塊的洋蔥,聞到洋蔥的香氣後,再丢下蒜頭。(這次你就不會聞到蒜頭的香氣,因為前兩者的氣味比較重)
7. 讓老薑有一點微焦時,就可以丢下鮮雞了。
(雞肉可以先川燙過,也可以不燙。燙的用意在於讓血水凝結或洗淨,煮湯時比較不會有不雅觀的雜末,也讓外層的皮先一部的緊縮。但是等下煮出來的湯本來就是褐色,加上一堆為焦的爆香料,誰看的出來阿…)
8. 此時都是大火喔!!但為了不要雞肉焦的很快,可以加入150㏄的水;反覆拌炒後要讓雞肉的表面呈現一點點焦焦的樣子,但你最好一直攪拌,不然大火下停在底部不動的時才會燒焦。(而我要的只是微焦)
(圖說:看到夾起來的雞肉了嗎? 那就是炒的微焦的樣子。~~~)
9. 等到雞肉有點微焦時,就要倒入米酒了,倒的時候要從延著鍋緣倒下去(150~200㏄是很妥當的量),火也不要關小,這叫做「嗆鍋」。(倒在鍋邊,則米酒一下去就會沸騰,香氣就會飆出來;如果是倒在鍋中的雞肉上,反而會讓雞肉降溫)
10.倒完米酒以後不要停,繼續炒,炒到米酒完全消失後,鍋裡只剩下固態的材料,就可以關火了。
11.關火後,把鍋子裡的全部東西全部倒入旁邊的藥膳湯頭裡面,即可。
(包含爆香過的老薑、洋蔥、蒜頭與雞肉)
12.如果你確定沒有遺漏上面的任何一個項目,那你就能在洗完手後幫自己喝采拍手一下,接著去換件美美的衣服,等著你家人(或愛人)的稱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