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美國職棒的球員可以高學歷,台灣為何不行?


這是一條很有趣的新聞 : MLB/包爾當數學家教 女學生直呼英雄

支持本土棒球的人總是說我們這些看美職、日職的人是“崇洋媚外”。


但我們看的是球技。在那個薪水是台灣十倍百倍的情況下,自然吸引全世界最強的球員聚集,既然打出好的表現;相對的,本領很高的人也會願意去那裏試身手(就算可能薪水會更少)
這就造成雙方技術水平的差距,就會吸引我們這些看球技的人去關注(但我關注是因為王建民,既然成為洋基迷,雖然他們這幾年真的是很……)

但除了球技呢?
 

人家培養球員的方式跟結果也真的跟我們不一樣啊。

當年的麋鹿—(穆帥) 麥克.穆西納(Mike Mussina)。當年是以美式足球獎學金申請進入史丹佛大學經濟系,而且不只率領球隊兩度打進總決賽,更是只花三年半就念完大學了。

陳偉殷的前隊友(救援投手)布瑞斯洛(Craig Breslow),在大學學力測驗拿到1420分的高分,因此進入耶魯大學專攻分子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學。

而投手楊恩(Chris Young)、歐藍多夫(Ross Ohlendorf)及海爾(David Hale)更都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歐藍多夫當年在SAT考出1520分高分的進入普林斯頓,更曾經進白宮擔任實習生(應該沒有幫柯林頓………)。

但反觀台灣球界的球員……你會想到甚麼?
 

讓大家自由心證我就不多說了

只能說,這則新聞真的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不難,但在台灣所有運動界裡面能解出這種問題的球員有幾個?比例是多少?
 

而且是簡單的、深入淺出的就讓一個在學學生搞懂
(畢竟“自己懂”跟“教到別人懂”是兩回事。)


這一篇新聞就能具體說明這個問題 : 國考無人上榜 台東民代:不要只打棒球

但我想說的還是讀書跟運動都是看天份,每個人每天都有24個小時,為什麼人家能兼顧球技的發展跟養成,還能夠有時間把書念好?
 

把一切都歸咎給:“人家比較天才”……………………似乎會簡單一點(還是心裡好過一點?)
或許除了忌妒、仇視外,也該找出進步空間吧?
 

見賢思齊,見不賢也要內自省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