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味噌豬肉丼--自己簡單做

 

(跟一般丼飯不同的擺設方式,但這樣也很能襯托佐飯料與飯的配置啊。)


(一般丼飯的鋪設法。丼汁不要收太乾,吃起來更棒喔)


 

 

前一陣子看見電視上有示範一個簡單的料理。
所以禮拜天決定來試作一下 : 味噌豬肉丼 !!

#登愣_又是消夜文~~~(完了~完了~又要被琳達罵了)

作法很簡單。
要準備的材料是 : 一條五花肉、味噌(一或兩種)、洋蔥、蒜頭、高麗菜、杏鮑菇、蒟蒻結。(後面兩樣是增加飽足感,可以隨便換,但必須是耐煮的)


(準備的材料就這些 : 味噌(準備兩種混合更棒)、杏鮑菇、洋蔥、高麗菜、蒟蒻、蒜頭切片。)

#一開始先把所有材料處理好
杏鮑菇切片、洋蔥切橫絲、蒜頭切片、高麗菜剝大方片、蒟蒻洗乾淨、五花肉條切寬片。

先加一點點油,等鍋熱開了以後就煎五花肉。
#油真的只要加一點點就好,因為五花肉很會出油。

 


 

五花肉的乾煸很重要。在煎的過程中會不斷出油,出油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油炸",這時候用個小碟子把豬油盛起來,以後煮菜備用。(可以用鍋鏟壓一壓好像可以加速出油速度)

把有肥肉的地方都煎的黃金帶焦色時,那就算是肥油也會吃起來很香脆,而且一點都沒有油膩感。所以一定要好好煎。


-------------------------------------------

豬肉大致成形、豬油也盛起來後,就可以放洋蔥下去。


 一聞到洋蔥有香味飄出,就下蒜頭;同理,聞到蒜頭的香氣後,就可以下高麗菜了。
下高麗菜時,加一點點水,不要乾煎把它煎焦了。

 


下了水,就可以開始調味噌醬。
大概就是30~50CC的水加一匙味噌醬調和開(如果是準備兩種味噌醬,水可以多加一點點)。



調好後,味噌汁、杏鮑菇就可以先後下鍋了。
下鍋後,趁鍋裡有水,把調味料味琳、米酒(兩者等量)跟糖、鹽(兩者等量)加下去翻炒。

最後其實就是把蒟蒻丟下去,之後等醬汁收乾就好。

#蒟蒻不要太早丟_會縮成橡皮筋
#湯汁也不要收太乾_丼飯本來就是要一點丼汁來佐飯

 


 

-------------------------------------------

因為預想中的味道本就是偏甜帶點鹹的味噌湯汁能沾上所有的配料。
無論是香Q的蒟蒻、甜脆的高麗菜,或是吸飽湯汁吃起來像瘦肉的杏鮑菇,都算是有拿捏好。

但我最關心的還是五花肉。
故意切這麼大的五花肉塊,就是要一口塞進嘴裡咬啊。

豬皮Q、肥肉香脆不膩、瘦肉又煎的口感香又脆,而且味噌的鹹甜湯汁可以綜合其中讓某些人有點卻步的肉羶味或是肥肉的油膩(煎的夠好,真的沒有肥膩感啦)

總之雖是第一次做,但最後做出來的成品是符合預期與期待的。
#而且我的風格一向是喜歡做出沒有廚餘的料理
#這道菜包括切絲的洋蔥與切片的蒜頭都可以全部吃下去(你甚至不會感覺到你吃到它們)

大家有空也可以試看看。
.
#每張照片裡面都有實作步驟的詳細說明
#點進去看更清楚
.
.
====
#作品跟手續都很簡單
#大家真的可以在家試看看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2017年8月25日 星期五

《電子情書》帶給我的復古情懷


 

今天電視播了一部老電影--《電子情書》,這部片在將近二十年前的1998年上映。
所以真的是老片了。

#當年我還很年輕啊...

這部片的原文名稱是 : You've Got Mail
是美國網路公司AOL的用戶在收到新郵件時會聽到的招牌招呼語;隨著電影的成功,讓它成為極為成功的置入性行銷。

但這部片出名了二十年,我還真的只是片片斷斷的看過幾次,直到今天才能一窺全豹。

-------------------------------

既然是二十年老片了,那就沒有甚麼劇透不劇透的問題了。
這部片的劇本不算複雜。

男女主角兩人是網友,兩人以電子郵件相談甚歡,但是為素未蒙面也不談彼此的生活隱私細節。

女主角梅格.萊恩(Meg Ryan)是一間小童書書店的老闆娘。自從她從逝去的母親手上接下這間店後,一直延續著溫馨具個人風格的方式經營。

但男主角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卻是大型連鎖書店的準繼承人,他們新拓的點正在女主角家傳小書店的對面。

男主角帶著小孩去女主角的童書店消費過,為了不想刺激對方,他隱瞞了自己是敵對店家的身分,進行了相當友善的互動。但後來紙包不住火,同行是仇人,自然生了嫌隙。

而連鎖店的開張對女主角造成極大的影響,最後還是不敵對方的低價跟複合式銷售而倒店了。

這讓女主角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對男主角的仇恨也就越深了。

此時,兩人在網路上相約要碰面;但後到的男主角,先在窗外看見了先到的女主角居然是對自己相當有敵意的商場對手,便爽約了。
隨後又以連鎖店小開的身分假裝巧遇,被女主角狠狠洗臉。

接下來,女主角在電郵裡向男網友訴苦跟抱怨,男主角也就藉此在暗處偷偷觀察女主角;最後甚至用這種敵明我暗的模式,一人分飾兩角的對女主角進行追求。

-------------------------------

劇情不算複雜。
呈現方式也一直很小品、很貼近一般人的生活。
有人說劇情老套,但這是一部老電影耶。
現在看起來老套可能是因為二十年來很多作品或多或少的抄了梗,所以再回去看這部片會覺得劇情不新穎。
(就像是有人說周杰倫是台灣唱饒舌歌始祖,那他顯然是不認識哈林了.....因為1987年庾澄慶唱紅報告幫長主題曲時,周杰倫才9歲)

所以《電子情書》在當年很前衛新穎了。
不知加熱了多少當時的網路聊天室(雖然大概也都拿來約一夜情了......)

-------------------------------

只是看完了,還是有點感慨。
這個題材寫實的述及了大型連鎖書店是怎麼併吞了小書店。

還記得在我小學的時候,放學窩在禮品店、學校旁邊的小文具店、書店,趴在櫥窗上看著那些沒錢買的漂亮玩具、64色彩色筆,還有幾十個按鈕大的跟便當盒一樣的鉛筆盒,是一種莫大的精神享受。

更別提媽媽帶我們去私人的獨立自營小書店時,我站在比我高很多的書櫃前,聞著書香(其實是油墨味跟紙張味),看著那些我大概只認識八成的書名,然後在千拜託萬拜託下可以帶回一本白話版《三國演義》、《封神榜》或是《中國民間故事》之類的,就能讓我樂上好一陣子、看上好幾十天了。

但是等我長大後,大型書店也開展,他們既然開書店,就順便賣了各種文具、教具、辦公室用具,接著也就順便地收拾了我們記憶中的那些文具店、書店。

但隨著紙張電子化、網路普及化,還有大家閱讀障礙化......(不看書或無法閱讀很多字的人),傳統紙本書也開始沒落。

現在的台灣,一個人一年買書的錢低於五百塊,這還是包括買雜誌漫畫這樣閒書的金額。

所以,當年去敦南誠品熬夜看書、喝咖啡,那可是扮文青、潮到出水的行為啊。(嗯......其實是有更多人只是想跟男女朋友找個地方吹冷氣、不在街頭流浪、又不用付錢才去的)

但即使連鎖書店像《電子情書》中的店家一樣兼賣個咖啡,甚至到現在賣玩具、賣零食、賣抹布、賣衣服、賣拼圖,還是無法在實體書慢慢被淘汰的浪潮下拉高利潤,爭取生存空間。

所以,金石堂倒了很多間,誠品的營業點,小的收了,大的增加營業項目,我想去像樣的地方泡書店,就只能趁著回台北的時間,去重慶南路的書街晃一晃了。

-------------------------------

我手上有1400本左右的實體書,放滿了兩面牆。逛書店跟書展仍然是我最大的興趣之一。
所以這個環境的改變,看得很心寒,也唏噓。

今天看到《電子情書》裡面的環境,男主角開連鎖書店開的不可一世的樣子;我就會想 : 那當年的那些老闆們或是想這些劇本的編劇,可有想過這個風光的行業會在20年不到的時間裡,被狠狠打趴?

20年真的不長,未來實體出版業、跟我們的閱讀風氣會變得怎麼樣,我們只能繼續往下看了......

PS : 話說回來,我不懂的是,男主角自從晚到在門外看見女主角後,便一直處於在暗處窺看女主角的地勢;後來也用一人分飾兩角的方式追到女主角。對女主角來說,這算是騙了兩次(另一次是他隱藏自己小開身分跟自己接觸)

如果我跟女主角易地而處,我說不定會氣得呼他兩巴掌之後閃人......(只有我這樣想嗎?)

但是想到《那一年,我們追的女孩》裡面,男女主角的智商跟互動精緻成這樣,大家還是看的轟動如斯。

我們也只能說 : 浪漫喜劇嘛~~~向來是這樣的。

.
.
.
====
#前幾篇貼文字打太多_所以今天小品文
#這部片真的久
#我也從小鮮肉往臘肉邁進了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看著選手奪牌,卻替他們擔心未來


相關新聞連結看這裡 :三破紀錄!郭婞淳世大運破世界摘金 

 

這次世大運我們有了各種斬獲。
但大家最印象深刻的,可能還是美麗的舉重國手--郭婞淳的金牌吧。
只是看著中華健兒的光輝正璀璨,我卻已經開始擔心了。

依照台灣媒體的慣例,世大運比賽結束後,就會打鐵趁熱的看見她很多代言,看著她用有點生澀的語氣跟僵硬的表情拍廣告...之類的。

然後新聞媒體就會開始採訪她的父母、學校老師、國小老師、鄰居,然後電視新聞會二十四小時不斷重播任何有關她的事情。

即使我們不想知道,也會被迫知道她的前男友是誰或是很私人的事情。

如果沒有,我會感到很訝異。但我不會覺得是媒體進化了,可能是她的故事不夠吸引人、炒作價值不夠,又或是有其他更值得媒體騷擾的可憐選手被相中........
希望不要啦。

---------------------------------

但無論如何,我還是為她的努力跟成就而感動;也為身為她的同胞而驕傲。因為曾經從事過幾年校隊活動的我,能體會這種成就真的得來不易。

但隨著世大運的進行,很多國家的選手也會藉由採訪而上新聞。

在此,我想請大家看的新聞有兩則。

標題 : 三破紀錄!郭婞淳世大運破世界摘金

網址 : https://tw.news.yahoo.com/%E4%B8%89%E7%A0%B4%E7%B4%80%E9%8C…

標題 : 嘻哈舞者變鐵餅好手 全因貪吃義大利麵

網址 : https://tw.news.yahoo.com/%E5%98%BB%E5%93%88%E8%88%9E%E8%80…

從國籍、人種、體育專長來看兩人天差地遠,顯然這是兩則不相關的新聞。

郭婞淳的部分大家大概都比我清楚了,就不多說。
另一則新聞主要是說,美國女選手原來是舞者,因為受到美食的誘惑,而去參加鐵餅隊的練習,竟意外發現自己有鐵餅天分,於是她轉換跑道成為田賽選手。(今年甚至是全美女子鐵餅季軍得主)

從標題來看,記者顯然是以"獵奇"的觀點來報導這個有趣的奇人異事;但我注意到的,是新聞最後女選手對自己生涯規劃跟期待。

-------------------------------

她是一個對我們而言很特別的人。

她被問到這次參賽目標時,並沒有提到獎牌或個人成績。
對她來說,世大運是提供選手接觸世界各國文化的機會,來台最主要目的是學習台灣文化,並協助提高比賽競爭強度。

她更認為 : 身為運動員,最大的成就是激勵別人展現他們最好的一面。

從這點來看,他們確實是志在參加不在得獎、確實是希望能出國多看看其他文化與國家,或是很享受比賽與尊重自己從事項目的運動精神。

如果拿同樣的問題問我們的選手,一百個裡面可能有九十九個都是希望為"國家奪牌"。

這部分我想沒有高低之分,因為比賽有目標是好事。自己很享受跟想要為國爭光也只是個人看待的角度不同。

但接下來她說的,才是我擔心的。

-------------------------------

訪問中最後一段她說。畢業後希望從事社會企業相關工作,發揮專長,為低收入社區設計產品,她在史丹佛大學也做許多志工服務,推廣運動。

這裡,我想中外就有差別了。

在台灣的選手都是一生懸命的從事自己的運動項目,但這裡的"一生懸命"也是因為他們沒有退路,只會這個所以只能做這個。

一般是國小就會因為天分而被選入該項運動,從此開始拋棄學業(體育班甚至會縮減念書時間,例如只上半天課或是最後兩節不用上)

後來成績好的,就保送上高中、體大,然後當國手。
這是台灣的常態,沒人覺得有問題。

但如果以同樣是體育大國的美國舉例,他們的選手文武雙全的比比皆是。
有多少MLB的職棒選手是念史丹佛等常春藤名校的?
在美國的體育界,某些以校隊出名的大學或是選秀,是不允許學業成績太差的選手參加或入學的(就算成績好到能保送,他們也不能收)。

相對的,在台灣學生時代的體育選手最好的出路是在體院或現在的體大。
但體大只是體育選手的集中營,基本上不管學業也不在乎。(考得上去的體育成績普普,體育成績好的都是靠成績保送的)

而且,能進體大只表示該生在之前的那個層級優秀,在大學後進入的是職業級或是世界級的更高端競賽,那就更是百裡挑一了。

這就導致很多不是頂尖選手的體大學生,後來根本無法靠這個專業營生;再加上體大本來就不是多元學術與專業的養成地,這讓他們只能放棄體育專長,到社會上從頭開始(而且不是從零開始,是從"負"開始)

要是勉強跟體育有關的,不是健身房教練,就是去賣賣體育用品了。

-------------------------------

而討論台美大學體育選手的差異,還有台灣體育學校環境的限制,並不是要說"學歷好,前途就會好"。

而是,有程度以上的學歷,就業會比較有保障;而是,在那樣的環境裡面,你會對自己的出路、未來有更多的思考、想法跟選擇。
而不會只是:打到不能打、打不動了,再走一步是一步。

因為當你又會念書又有體育專長時,就可以做出不同的搭配跟職涯選擇。
但如果一個人只有體育專長,沒有其它學識或技能專長,那只能孤獨的面對體育界淘汰的殘忍現實、媒體的健忘,並且越走越窄。

也正是因為體育選手沒有在訓練過程中學到怎麼航行未來的技能,所以船到橋頭,不會自然直。

或許有人說,選手運動成績這麼好,可以投入體育界繼續培養人才啊。

這只是一種理想的天真,要這麼設想,也別忘了幾點 :
一是政府對體育人才的漠視。(因為在政見裡面,體育不會替候選人加分;能加分的是 : 事後致電奪牌選手或是當場跟他合照)

二是台灣的體育圈不大。(這跟第一點是惡性循環的)

三是以前到現在有多少優秀國手? 只要一個上位了,就能幹幾十年。
這段期間內,有多少後起之秀,要面對前輩卡死卡滿的窘境?

(流浪博士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從國外拿博士回來找到正職大學缺,就可以一幹二十年,但這二十年來會出多少留洋後流浪的博士?)

看看網協、棒協、羽協等"諸邪",哪個不是老前輩一卡幾十年?
看看現在球隊的總教練或是國家隊總教練,哪一個不是幾十年前的名將?

-------------------------------

今天新聞裡這個美國女選手的體育表現,優秀的有目共睹。
但她所想的可不是一輩子就端著田徑這項運動的飯碗。

憑甚麼?
因為她會的,不只是田徑;她想做的自然也不用非得是田徑。

她可以學自己想學的、做自己想做的工作。

但如果我們的選手從國小到大學都只會舉重、打棒球、踢跆拳道,你要他們怎麼選? 路又怎麼會寬呢?

要知道,在台灣任你是如何優秀的選手,最好的下場無非是在某個大學卡個缺,當個體育系的助理講師,然後等著前輩退休後,自己慢慢往上爬。

但還是那句 : 每年有這麼多優秀的選手為國爭光,不同領域的人又有多少優秀運動員?

所以大學根本沒這麼多缺。
那結果就是一堆優秀選手,再到高中國中去當體育老師,甚至是代課老師。

但大家可能都沒忘記,當自己在國高中時要補課、大考前衝刺時,校方第一個刪除縮減的一定是體育課(讓大家用體育課的時間來讀書或補課)。

既然是這樣,那體育老師又怎麼會受到重視呢?
這一點,體育老師們也知道。
所以,他們也不敢奢求自己被重視,只要能繼續有職缺待就好。
對比他們當年全盛時的運動表現、比賽成績跟人前風光,這又是多諷刺跟唏噓的對比呢?

看著一堆學長姊、學弟妹走到今天的境地,再看著為國奪金、一臉燦笑的郭婞淳,想想看她拿下獎牌的過程,我自己、全國人民跟她一起流下感動淚水的心情。

我真的很擔心這段風光過了、選手生涯結束了,國家會給她甚麼樣的待遇?

雖然以她目前這樣的知名度,很多國立體大會想辦法擠出職缺的,這已經是最好的出路之一。

那其它各位叫不出的運動項目,有更多的優秀奪牌選手,該怎麼辦?

美國總統甘迺迪曾引用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話說 : 別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 ,問問你自己能為國家做什麼?

這句話被視為美國愛國主義的最高點。也被很多人拿來使用著。

但當過選手,也看過這麼多選手的下場,其實我想問的是 : 如果權力跟義務是兩相對比的 ,那麼當選手一生懸命的為國爭光後,國家又給了他們甚麼?

-------------------------------

或許又會有人問我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是甚麼?

是的。

我想在郭婞淳最燦爛的時段,開始擔心她跟一干優秀國手的未來了。

#話說郭婞淳最吸引我的是她漂亮的三角肌、二頭肌與堪稱精密的臀腰比......根本完美重現希臘時期雕像的美體曲線。
.
.
.
====
#體育選手付出了黃金的生涯時期
#應該值得更好的出路與對待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茶葉雞湯自己來


 

禮拜天,看到中國節目在介紹福建安溪的人文與地方(茶)料理。
我忽然突發奇想的想試做看看"茶葉雞"。

由於天氣變熱了,喝熱茶的機會少了很多。
所以家裡面的許多種茶葉,便暫時擱置了,那就弄一下吧。

茶葉雞湯其實很簡單。
但在步驟上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水煮雞時同時放入茶葉。
另一種是先煮好茶湯,再用茶湯來煮雞湯。

差別是甚麼?
主要是茶葉如果帶梗跟雞肉一起煮,容易有苦味;而且先進去雞肉裡的也可能是"水",而不是"茶"。
(那不就跟去買什錦粥,結果老闆是用白飯煮高湯就收錢交差一樣騙錢嗎......)

而先把茶湯煮好,可以確保自己想要喝的濃度,而且先進去雞肉的絕對是茶湯。

所以,我先用一些(濾過)水煮茶葉。
找出我想要的茶湯濃度後,再把川燙過的雞肉跟紅棗(6顆)還有一小撮枸杞一起放入電鍋裡。

因為這道料理是準備以茶葉作為主味,所以不要放蔥薑蒜這樣的辛香料,以免搶味;若是怕雞有腥味,請參考下兩句.......

為了怕味道不夠,我也將一些煮過的連梗茶葉一同放進電鍋裡面。
基本上一杯半的水就能出味道了。

起鍋後,雞油飄出了一些,但更濃的是茶的香氣。

調味部分,鹽跟糖可以一比一的放入,以防止茶葉梗逸出的苦味會有點搶味道。(但基本上喜歡吃一點苦味的,可以不要放,微苦的感覺有點像苦瓜)

整體喝起來,有雞湯的味道,但吞下去喉嚨跟鼻腔都會感覺到茶香。如果你的雞肉是油脂比較多的(例如閹雞),那這股茶葉的香味,也會調和雞肉的油脂,讓整體的味道更升級。

簡單好做的料理,不試看看嗎?

#我是用高山烏龍茶的冬茶
基本上,茉莉花茶、跟(桂花)金萱都是能讓香氣更足的選擇;喜歡味道更清淡的不妨試試文山包種茶,但可能茶葉要多放一點了(不過也因為是輕烘培的茶,所以茶葉也是能一起吃下肚的)
.
.
.
====
#只要電鍋就能搞定的簡單料理
#有點搞不懂貼消夜文是感謝還是虐待大家啊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情人眼裡出西施》中揭示的不是被看的人,而是看人的心


 

剛剛洋片台在播《情人眼裡出西施》(Shallow Hal),我又再看了一次。


這部片由傑克•布萊克與鋼鐵人的小辣椒--葛妮絲•派特洛主演的片,其實很有意思。
大家應該也看過幾次了吧。

內容其實很簡單。
男主角-豪爾,如片名所說是個很膚淺(Shallow)的人,他跟他的好兄弟總是對著身邊女人的外貌品頭論足,而且都不是甚麼好聽有營養的。
某天,男主角在偶然的情況下受了名催眠師的催眠,從此改變了審美觀。

在此之後,他只能看到”內在美”。只要是心地善良的人,他看起來都會身材很好、很帥或很美;但就算外觀長的很漂亮,只要內心不好,在他眼裡就會看起來非常詭異跟醜陋。
之後他就遇到了心地善良,但是肥胖異常的女主角-蘿絲瑪莉(葛妮絲•派特洛);根據以上設定條件,他自然是豪爾心目中世界第一的絕世美人。

這部片的其他哏跟笑料,基本上就是圍繞這件事開始。

--------------------------------------

但這部片其實可以從各種不同角度來思考。
讓各位在笑笑之餘,能找到其他意義。

例如一個很膚淺的想法是:這樣的催眠術其實也不錯耶。
從比例分配來看,大部分國家的男女比例通常不會真的是一半一半,再加上感情波折、性向考慮、國家政策等因素後,結婚的比例會出現落差。而最大的影響還是在於”擇偶條件”。

每個人的擇偶條件都不大相同。
但佔最大多數的,還是從”以貌取人”開始。

說實在話,”以貌取人”也是很正常的。
因為挑水果都會知道挑漂亮的、買東西挑包裝完整的。
何況是挑人?

當然也存在喜歡肉肉或醜醜另一半的情況。
像我之前遇過一個女孩子交了一個跟自己外表落差很大的男朋友,而根據她的說法是”之前交過很帥的,結果被劈腿,所以之後就挑醜的男朋友比較有安全感。”

也遇過一個女孩子交了一個中廣型的中年人,原因是爸爸很疼她,她希望找一個有爸爸味道的人。

不過這顯然是心因性,不是演化性或本能性。

說道本能性或演化性,這其中是有很科學原理的。
大家挑水果都會挑外觀漂亮的,因為會讓人聯想到新鮮、營養;醜的會讓人聯想到不新鮮、腐壞或是生蟲。

挑另一半,自然也會挑漂亮、身材好的;這會讓人(基於生殖本能)的聯想起健康、生殖能力好、基因正常等正面條件。而肥胖就會讓人與疾病、遺傳疾病、老化作出聯想。(至於臉跟體型,則會因為女性排卵與否,而在選擇上有變化)

-----------------------------------------------------------------

以上說的是比較普遍、大眾性的選項。
所以(撇開特殊癖好的)找漂亮、順眼的其實真的是人之常情。
這就讓這部電影有了可做文章的地方。

但我今天邊吃晚飯邊看時,忽然有一個想法:這樣的催眠術其實也不錯耶。

很多人的單身,是被動的。例如,因為外表而不被挑選。
但心地善良跟外表很多時候是兩回事。
很多人其實心地很善良的,我總覺得這樣的人是值得一段美好感情的。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催眠術,大家都會因為心地善良,而覺得對方很美或很帥,就能忽視皮相的差異,直指本心 (怎麼隱隱約約聽到木魚佛經聲…..??)

因為”美”是有主觀跟客觀兩種的。

《道德經》說過:「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簡單說,高低、有無、長短、高下、前後這些概念都是"相互比較”才出現的差異,其實美醜也是這樣。

客觀方面,一件東西本身沒有外觀上的特質,但是如果拿另一個外觀比較優(劣)的東西一起比較,就會有美醜的差異出現了。
(所以《唐伯虎點秋香》裡面,才要叫秋香跟美女一起回頭,伯虎兄才會知道秋香其實美的很特別。)

但在主觀上來說,很多東西是我們主觀認定覺得漂亮就好。
所以很多父母(飼主)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寵物)漂亮又可愛;很多人擇偶也是這樣的概念,別人覺得她的另一半很醜,但當事人自己覺得很好看啊。

而電影裡面的這種這樣的催眠術就可以跨越客觀的美觀評論、而變成主觀的。
“只要自己覺得很漂亮,那就是漂亮。別人眼裡如何,不重要。”

這是一個多麼特別又理想的狀態啊?

這樣一來,大家可以跟自己覺得很帥(美),而且又心地善良的人交往結婚。
(相信大家身邊都有那種,外觀姣好但內心很糟糕的那種人……..)

至於健康問題呢,剛剛不是說審美觀之所以會有差異,一部分是因為生物本能會從外觀跟體型來做出健康與否的聯想嗎?

但我想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或許,一個很胖的另一半會在結婚後,或是(女性)懷孕時、老年時碰到很嚴重的健康問題。

但,一來可以確保自己跟個性好、心地善良的人長久相守,而生下來的子女也能確保被善良的父母親養育成人。
這樣一來,或許子女也會有點肥胖問題。
但他們卻能夠在以父母親為借鏡的情況下,學習控制自己的體型跟健康,那不就變成又善良又健康的人了嗎?
(至於外觀,真的可以用健康開朗或是化妝的方式來處理。網路上不就流傳很多女孩子的易容術了嗎?)

世界如果能朝向這個地方修正,那就美了。

當然,這只是我的一點幻想罷了。
.
.
.
====
#我長得不夠帥_請看文章跟我的內心就好
#心美人不美絕對比人美心醜陋來的重要
#你們又是怎麼想的呢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網友有資格罵,公眾人物卻沒有不看的權力?


相關新聞網址請看這裡 : [明星八卦] 不紅還大頭症?蔡瑞雪只愛「好聽話」封鎖粉絲、刪留言樣樣來!網:很多人被她封鎖 

 

其實我沒有追偶像的習慣,華人的明星如此,日韓系的女星對我是更陌生了。

有關於蔡瑞雪的事件其實我所知不多。
我對這件事的認知就是 : 她被韓國演藝公司選走,但語言或是其他才藝方面跟不上,然後最近被淘汰了。

有時候,電視新聞會提到她。
但好像都是發展不順的那些新聞,看著她連韓文都聽不太懂,表演好像也沒在狀況內,我想到的其實是她的"無助"。
畢竟隻身前往一個自己連話都聽不是很懂的國家,還要面對競爭壓力,那種煎熬一般人躲在家裡是很難體會的。

更不要提,在競爭失敗後的那種挫折感與自責(因為沒有人是專程跑這麼遠去失敗的)。然後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還要面對各種指教或謾罵,讓各位回到她的年紀、到這個環境,我想刪留言、封鎖惡意的人,然後留下為自己加油打氣的群眾,也不是一件意外的事吧?

當然,我真的對蔡瑞雪本人不熟悉,沒留意過她的言行舉止,自然無法為她辯駁甚麼。

不過這個新聞(算嗎?還是留言集合的一面之詞?)所揭示出來的網路文化,我倒是覺得挺莫名其妙的。

-----------------------------------------

身為一個臉書上的寫作者,這新聞事件裡面說的我自然也遇過。

從這個連結裡的貼文來看,這是一個“你能留言罵 ,我不能刪”的概念囉?

我向來不是(也沒有本錢)貼露身材、賣可愛的那種網紅,我只是一個業餘部落客,寫寫對時事的看法。
(沒辦法,臉是爸媽生的,長的抱歉我也無可奈何。就像"景行廳男孩"的那首歌說的一樣 : 能當梁朝偉,誰想當梁赫群呢?)

寫作者主要的賣點是"觀點"跟看事情的"角度"。
寫出來的東西自然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所以從稱讚、分享,討論到批評,或是罵髒話的我都遇過。

一般能聊的就解釋,顯然解釋不來的,就是尊重他的發言權,不理會便是。但是遇到太離譜的,我也是會封鎖,人身攻擊的留言就刪掉。(截圖打官司,太浪費時間了)

其實網路跟人生一樣。
應該多花時間去在意那些喜歡你的人,而不是那些惡意找麻煩的人。
因為你無法討好所有人,但可以選擇把時間花在更值得珍視的人身上。

------------------------------------------------------

在我的觀點裡。臉書是社群軟體 ,就是要拿來交自己喜歡的朋友的 。
如果收看者看了不喜歡,可以不要看;版面持有者看了不喜歡,也可以封鎖或刪留言。
而封鎖對方,固然是不讓對方加入討論或是繼續發表攻擊言論。這看起來像是一種限制人家發言權的方式。

但另一方面,也是不讓對方看到自己的意見或想法、論述,省的對方繼續發火或不痛快。對於解除雙方困擾來說,這其實無可厚非,也很有效。

比較奇怪的反而是某些網友、鄉民(或酸民?)。
人家封鎖他、刪留言,自己還會切換另一個帳號,再去留言謾罵。

我一直不懂這種行為是基於甚麼心態?

莫非是一種 : 「唉啊~我罵你,你不說謝謝指教",不說"自己會深切反省"、"再加油",不說"自己對不起大家辜負大家期望",居然還敢刪留言、封鎖我??? 這麼冥頑不靈,不揪好友來留言灌爆版面怎麼行!!」的概念?

#我一直在思索這種行為的意義是甚麼??
打發時間?宣洩不滿?
覺得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點事情可以做??
還是有其他因素??

------------------------------------------------------

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只要刪留言,就會換來更多的惡意留言。
甚至會有人用程式進行反複的留言,讓人家刪不勝刪。

好像人家放棄刪除留言了,整個版面上都是自己的留言或一面倒的謾罵,自己的言論就站得住腳了。

似乎就是一種 : 「你封鎖不了我啊~~~我的留言你刪不完啊.......」的心態。
這是一種精神式的勝利吧?

而刪留言的人,還會被罵,被截圖。
之前被徐重仁事件牽連的全聯小編一樣,說這話的人不是他,但所有謾罵擠到他的版裡面,為了維護版面,刪留言還要被截圖,最後只能放棄任人謾罵了。

這就像是人家到家門外潑排泄物,當事人還不能出來清理乾淨,不然人家潑更兇。
難道某某人家的女性眷屬被人家跟蹤性騷擾,也不能報警備案、申請禁制令讓對方從視線內消失嗎? (實體霸凌是霸凌,網路的就不是嗎?)

這種不准人家刪留言或封鎖的概念,其實就像是文化大革命的"批鬥大會"一樣。

被害人要戴上高帽子、臉被塗得亂七八糟的、被推上台輪流糟蹋辱罵、毆打凌辱,之後再去遊街,還不能反抗或流露出任何不滿意的的神情,不然下場只會更慘。

顯然,公眾人物就該無條件的被凌辱,而不能反抗,甚至連不見不聽的權利都沒有囉?

這就是台灣的網路文化或臉書文化嗎?
是吧?
當大家在酸對岸的時候,可否想過自己也在做同樣的事?

------------------------------------------------------

所以一路看下來,很多公眾人物遇到這種事的處理方式就是 : 罵人的就讓他罵,視若無睹、不去處理就好。

這是因為這個人物虛心求教、心胸寬闊嗎?
也不算是。

這只是一種被動處理的方式。

反正不處理,要罵就讓他罵,罵個一兩句也就算了。
要是刪留言,罵人的就找到存在感跟發洩空間了,其他惡意流言就沒完沒了。

但弔詭的地方還在,一般人留言可能是表達自己的意見或不滿,繼而要求對方回應、認錯、反省、檢討;而對方的視若無睹,卻反而是應對這種惡意留言的最好方式。

也就是說,某人留言然後版主或被留言的當事人不理你,反而對大家都好。

"不互動反而是最好的互動",這是甚麼道理?

------------------------------------------------------

明星靠群眾賺錢是真 ,但那些罵人的 ,也不會是消費者啊 ……
總不會甚麼惡劣的言語都罵完了,然後回頭訂三十本寫真集或專輯吧?

而且,如果說明星不能刪留言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虛心求教,但更多的留言其實根本沒有營養啊,是要受教甚麼?

例如一堆人會在女星或網紅的貼文下留"有塑膠味"、"假奶".........這種留言的營養成分是甚麼?

這種留言是要留下來幹嘛??

網友能留這種言貶低、羞辱人,但當事人卻不能刪,這是甚麼道理??

------------------------------------------------------

又有人說 : 身為公眾人物,就是要無條件的接納人家的喜怒愛憎,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我以為很多藝人、作家或公眾人物賣的是自己的專業耶。
原來賣的還是尊嚴啊.......

但罵他的那些人,出錢買了嗎?

#所以有時候真的別怪一堆藝人去賺人民幣,反正都是被罵,留在台灣也不會被善待;如果被罵也是薪水的一部分,當然要賣給價錢好的那邊了。

------------------------------------------------------

對我來說,蔡瑞雪其實就像是去美國打職棒的球員一樣。能出國去挑戰,就必然有其過人之處;最後上不了大聯盟,原因可以有很多,但總歸一句就是 : 是實力不夠(尤其在演藝圈裡語言能力特別重要)。

那失敗回台了,就算得不到一句"雖敗猶榮",也不至於被人糟蹋而不能捍衛自己的尊嚴或是版面的清靜吧?

更何況,大家對小聯盟回歸的球員都能給予喝采了,對一個也不過這二十出頭歲的孩子,難道就不能高抬貴手嗎?

非要展現華人"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醬缸文化嗎?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到底是甚麼?
.
.
.
====
#網友可以任意糟蹋公眾人物
#但公眾人物連讓自己視線清淨一點的資格都沒有??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當全民皆是大學生時,大學學歷還能代表高等學歷嗎?

 

相關新聞連結在此 : 38分就可登記 大學錄取比例高

 

 

7月20號,我在朋友的朋友的臉書看到這則貼文。

*************************************
今年指考38分可登記大學....
38分的意思是~~平均一科七分左右~~這種學生登記的大學是不敢當學生的~~所以他們應該都拿得到文憑~~然後畢業了你必須一個月付22K請他~~
不要說我們倚老賣老~~我們那屆321分"可登記"....還不見得有學校念~~
這樣的大學教育還有必要嗎??
我相信找個我教過的國中生去考都至少有150分~~
我只去考一科國文我覺得我就可以巴掉一堆人了~~
*************************************

整體看來,雖然言詞稍嫌激烈,但我也無話可說。
讓我只考國文、歷史,我應該也不至於只有38分才是。

#他的憤怒跟內容吸引了我
所以我去搜尋了相關的新聞來看。
看了以後,還真的不知道該說些甚麼好。

----------------------------------------

從歐洲起源的濫觴起,大學教育就一直被認為是"高等教育"的起點。

在過去一百年內,念過大學的人都被認為是高知識份子。
無非是他們掌握了基礎學門後,到了學風、學習方式更自由的校園裡面,研修更精專的專業知識,以為後來的碩博士學位打基礎。

但現在台灣的現況,讓看了十幾年來的我想問一個問題 :
我們台灣(大部分)的大學生,真的有高知識分子的素質嗎?

大學教育真的有給他們在學識上有幫助嗎?
還是只是讀一個社會對工作要求的最低學歷?

甚至只是因為高中同學都去讀了大學,自己不去唸大學,也不知道要幹嘛?
所以拿著爸媽的錢去讀了大學,但還是翹課、交男女朋友、喝酒唱歌、騎車夜奔、玩社團,然後暑修、補學分,唸個五六年後照樣畢業......??

----------------------------------------

另一方面,大學之所以成為高等教育的學府。
是因為進去有一定門檻,所以考試跟人才選拔就會具有"鑑別度"。
也就是說,考試不會是人人都會,而分數也將很現實(殘忍)的刷掉真的沒念好的人。

就如同德國的高中生就算去考大學,也大約只有一半的錄取率,剩下的將會輔導轉進入技職體系,學習一技之長(再配合建教合作,讓學生畢業就能接軌職場)
這樣能保持大學生的品質,也讓其他一半有餘的人可以學到直接進職場的技能。

但台灣呢?
幾乎所有家長都看不起技職體系。
認為就是功課不好的人,放牛班的人才會"淪落"的地方。
所以就算孩子分數再低,也去念個大學,至少也是"大學生"了。

正是"家祭勿忘告乃翁",所以很多家長會在孩子念大學時告祭祖先 : 我們家出了一個大學生了。
但祖先應該不知道在台灣只要肯出錢,人人都可以是食神......不是,是大學生。

-----------------------------------------

而政府為了製造出台灣很多大學生的"真相"(相對於假象),所以在2000年起廣設大學、把技職體系的二技二專全面改制為科技大學。

這製造了很多大學生,更製造了很多工作機會,安插了很多(只有學歷符合,但能力跟專業知識都不及格的)流浪教師,然後廣收學費(日間部、夜間部、假日班、進修部、暑修)。
怎麼看,都是將學歷出售給能力不足但是肯出學費的學生或家長。
(但又不承認自己是學店)

所以這樣大學,存在意義跟價值是甚麼?
(只是因為怕關掉之後,會減少成千上萬個工作機會?)

另一方面,德國高中生錄取大學的比率我記得是46%(這是之前看文茜世界周報還是TVBS的外國專題時看見的),但今年台灣的大學率取率是超過97%

電影破壞之王裡 ,吳孟達對周星馳說:「老兄啊 ,“人人有功練”你都會相信 ,不騙你騙誰啊 ??」

#但台灣真實上演人人有大學唸 ………

這樣出產的大學生,價值是甚麼?
(只是為了告訴全世界,現在的台灣每一屆的高中生有97%將會拿到大學文憑???)

或許我們該想想 : 辦學的意義,到底是甚麼?辦大學的意義又是甚麼?

----------------------------------------

#補充一個扭曲的現象
因為2000年開始,大家都在吵說進大學不該只有考試,其他運動、專長或是經歷也應該可以列入考量,所以推甄風氣開始盛行。
這說的也是,畢竟美國長春藤名校都會因為台灣學生書法寫得非常好,而在推甄大加分,造成台灣確實有不少菁英學生進到美國讀常春藤名校。

但是向來奸巧的台灣人怎麼處理?
說出來你們不相信,國小班級裡面就出現了一兩個班長、三個衛生股長、四個學藝股長,甚至還有擦窗戶股長、擦黑板股長............目的就是為了弄到全班都是股長。

這樣以後再推甄的時候就可以在經歷欄上填上 "國小六年期間,都有擔任過班級幹部"的驚人經歷。

你麻痺咧.....
這樣的推甄,有甚麼鑑別度???

這讓我想到蠟筆小新裡的一個笑話 : 小新一群人組成小團隊,A要當隊長,B要當船長,C要當頭目,D要當領導。最後搞得所有人都有首領頭銜。

這在漫畫上看到,會讓你會心一笑;但在現實生活中也這麼運作,你真的笑不出來。
.
.
.
====
#台灣人真的總是能走出自己的風格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實在只是自欺欺人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日本(街訪節目中)青年的第一份薪水

 

 

 



 

 

在日本台上看到一個有趣的街頭民調採訪。
節目方在東京街頭採訪上班新鮮人,問題是:第一次發薪水時,會不會告訴家人?

如果沒記錯,大概是八九成的人都說會通知家人。

這部分我想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人生第一次的體驗。
一種努力過的結果。
一種自己已經進入社會人軌道的節奏。
一種自己有經濟能力,可以掌握錢財運用的不同境界。

至少,這是我將近二十年前領到第一份打工薪水的感受。

我依稀記得,當我拿著郵局存摺跟我媽說我領薪水了,我媽看著裡面八九千塊的數字跟我說 : 嗯,那你就自己留著好好用吧。

但讓我意外的地方是,節目中的日本新鮮人,通知家人的一個主要目的是 : 感謝。

感謝父母的栽培之恩。

這當然更可以理解了。
但我還是難免驚訝。

------------------------------------

他們的說法是 : 能夠順利長大成人,出社會工作,都是父母的功勞;所以領到第一份薪水(初任給),會想要通知父母。

之後的幾個統計,分別是會用甚麼方式通知(電話或LINE)
還有會不會買禮物(83%的人會)
會的人願意買多少錢的禮物(平均是薪水的10%)

#有的甚至當場打電話給在中國出差的爸爸或是在鄉下老家的媽媽告知並說出感謝養育的言詞

只是壓抑保守的父母都是"嗯嗯、嘿嘿、喔喔、多加油"這樣相對壓抑的回覆,但我想心理面還是難免很激動或感動的。

看完節目後,還是有點衝擊的。

我第一個想法是,甚麼樣的教育,才能夠教出懂得感恩,繼而會回饋報恩的子女?
(更何況,還要考量日本還是個普遍壓抑、父權主義、而帶點壓迫性的教育)

因為從功利主義來看,感恩代表的是有來有往的互動。
但從做人處事來看,這是很重要的道德觀念,甚至是做人根本。
我們不想跟無良的企業往來,就如同我們不會想要跟不顧道義的人交朋友。

"感恩"是一種人際關係間"善的循環"的開端。

------------------------------------

但在台灣比較多的情況是 : 當"養育子女是義務"時,子女就會認為爸媽給自己的一切都是應該的。

我想這是因為很多人教育子女的方式都是給予"全面性"、"無限的"、"超越自己能力"的愛。

有心有力的人很多成為直升機父母,從出生喝甚麼奶、大學的選讀科系,到畢業後出社會的面試都要插手。

有心無力的,榨乾自己滿足孩子的全部需求。但小時候能買最好的玩具給他,長大後不見得能買得起最好的車給他。於是孩子變得虛榮,且不擇手段地想要用任何方式弄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有力無心的家長,就是給孩子大量的金援,卻不能給他們一個和諧正常的家庭關係;再加上無心無力(意外生了但不想養)的父母,就成了社會問題的巨大製造機。

------------------------------------

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的子女普遍對父母的付出與養育相對無感(至少從高中的同齡朋友身上,還有念大學時小我七八歲的同學身上發現他們是沒想到過的)

這也是我對這個節目調查結果感到"衝擊"的原因。

在我的經驗裡,成長環境一直不寬裕的我,在高中畢業後得知家裡的經濟能力並不足以讓我補習或唸大學時,我選擇出去工作。
在廚房工作領得第一份薪水開始,我就是三分之一買儲蓄險、三分之一交回家、省幾千塊留著花用。(直到我搬出去後,我媽告訴我在外面活著不容易,薪水好好養活自己就好)
到了快三十,我才又以助學貸款方式把自己很喜歡的歷史系給念完。

雖然如此,但我還是對經濟艱困的情況下,還能把四個孩子養大的父母感到敬佩。(因為以現在的社會環境與我自身的情況,這是我無法做到甚至想像的困難)

------------------------------------

當然,我要說的不是交多少錢回家或是做到甚麼程度才是有誠意的表現。

就像是"幾乎"(嗯...我說的是"幾乎")每一個父母在全心力養育子女時,所想的不是孩子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報酬或回饋。

但雖然父母總是"施恩莫望報",我想做子女的至少也該記得"受恩勿忘報"的古訓。
畢竟當你要求另一半要對你的付出有公平回饋、要求老闆對你的辛勤工作有相對應的酬勞與重視,又怎麼能理所當然的將父母排除在外呢?

------------------------------------

當然,我想說的不是日本人有多好,台灣人有多不好。
而是,這樣的比例跟呈現方式,對比我們成長過程中對自身或身邊朋友的體驗.....嗯.....是相當不同的。

而且不能忽視的是,這節目的取樣還是需要討論的。
畢竟他們訪問都是穿著西裝的公司職員。
如果把那些同年紀、從事不同工作的(餐飲、娛樂場所、業務、股票從業人員種種)、正職兼職的都擴大統計,我想這些問題統計出來的數據就不會這麼一面倒了。

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覺得值得省思的地方是 : 如果把同樣問題(第一份薪水會通知家人?是基於甚麼心態通知?)問向台灣的社會新鮮人,我想答案跟比例會很不一樣吧。

#照片裡的伊藤海是被單親媽媽養大的孩子
#只是日本社會新鮮人領18萬8千日圓是要怎麼在東京生活?
#比在台北領22K還慘啊
.
.
.
====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老看著比下有餘的國家_也該見賢思齊啊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長榮航空在颱風假處置上的各種奇葩

 


相關時事新聞在此 : 日本人:空姐不敢坐的飛機,我也不坐。


長榮這件事其實各種奇葩。
為何說"各種"?

#奇葩的公司處理方式
就像是該名日本網友說的一樣。
這間公司是一點擔當都沒有的。
你給員工請颱風假的權力,為的是甚麼?
自然是因為颱風天造成停班時,可以讓他們有符合法規的選項、安全的選項可以施行。
但現在員工在颱風天依法依規請了假,公司也准了假,那就是公司的責任啊。

憑甚麼在受到客戶壓力時,馬上就把"事實公佈",讓大家轉向去罵請假的人?
就算要推出替死鬼,也應該是那個"批示准假的人出來扛吧",怎麼就不見人資部的主管跟總經理出來道歉說 : 「我對不起大家,我不應該依照法規跟公司章程批准颱風假的。員工也不應該在颱風天請颱風假的......」

你們讓地勤人員被非常深"奧"的客人侮辱,卻不出來一力承擔、施以援手,那就是「不義」。
之後更把空勤員工推出來當替死鬼,這是「不仁」。

這麼不仁不義,果然是大企業的氣度。

----------------------------------------

#奇葩的客人
當事件發生後,台灣的那些刁民乘客們用一貫的"深奧"態度,大罵狂批地勤人員,然後在航空公司公布取消的原因是因為五百多名空姐集體請颱風假,所以造成公司無法"出機",又轉向群起攻之。

我能理解一般坐飛機的行程通常都幾個月半年前就決定的(就像我去日本玩,機票行程都在半年前就敲定),一旦班機延誤那就是幾萬塊的損失,半年來期待出遊的心情更是會被打亂。

但我們現在談的是生死問題,不是興致問題。

奧客想在颱風天飛上天去履行行程,那萬一摔飛機了,誰扛?
#還不是航空公司扛?
到時候又是一堆人忽然變得很聰明、很明理,紛紛怒問 : 「航空公司明知道天候不佳,為什麼還要飛上天? 」
#你要航空公司怎麼答?
「因為取消航班你們一定會罵......」,這種聽起來像推卸責任的話卻是事實,因為現在取消航班,一堆人就開罵了。

而且這種實話能講嗎?
到時候又是一堆人在航空公司前圍堵抗議、撒冥紙、設靈堂。
看起來只是為了想賣個好價錢而已。

在台灣三十年來,怎麼也看過幾十次摔飛機後大家在航空公司前大圍爐的新聞,實在是很膩。

又如同不久前才發生的新聞說,某航空公司的機師在大風大雨的情況下還是強降落,過程中拉起重飛了好幾次,最後安全降落(然後機上的人嚇得要命、吐得半死)

#我想這就是今天這批刁民想要的吧?
但結果呢?
機上乘客又是罵成一片,然後航空公司還是出來道歉。

事情才結束沒多久的,怎麼大家又忘了?又要罵?
摔飛機要罵、取消航班也要罵、天候差照樣飛大家還是罵,罵甚麼意思的?
所以,大家要的就是颱風天照常起飛,而後要保證安全,還要平穩舒適....?

真空腦內可能理解"颱風"兩個字的定義??

----------------------------------------

就算航空公司肯冒風雨出航班,客人們也願意坐,你有沒有問過機組人員願不願意跟你去賣命?
沒有,因為你只有想到你自己!

機組人員不是很有使命感的警察義消,領國家一點薪俸,然後拿命去博。(穿制服買個飯也要被檢舉)

機組人員出的是專業,賺的是薪水,不是拿使命感去換一個月幾萬塊薪水。

更別說一般人摔飛機之後去航空公司撒冥紙、大圍爐,就一個人可以賠上千萬,但機組人員就是依照公司章程算死豬肉的價錢而已。

#憑甚麼就有人的命比較值錢?

而且,就如同那個日本人在臉書上講的:
#如果連機組人員都不敢坐的飛機_那他也不敢坐啊

假如某人去吃飯,廚師炒了三菜一湯的上桌後,自己在旁邊煮泡麵,問他為什麼,他卻說 : 「沒有。店裡的東西太髒了,我不敢吃。怕像之前的廚師一樣吃到住院兩禮拜。」

你們猜看看那個客人敢不敢把東西塞進嘴裡?
我是不敢啦。

那為何那堆氣急敗壞的刁民,會對空服員請颱風假、航空公司在颱風天取消航班,那麼深惡痛絕?

人家是為了你的安全著想耶!

客人家裡缺錢想領撫卹金,但機組人員不想領,航空公司想辦法避免發這筆錢,又有那裡有問題?

----------------------------------------

今天航空公司開門做生意,又敢依法規設定颱風假,更批准了員工的請假;那就表示他們自己要有職務代理人或是其他應變措施;如果沒有就要取消航班跟一力承擔。
怎麼會事先准了假,後來又怪請假的人?

而且就如同PTT的那個"便當說"一樣。
今天店家的廚師肚子痛不能上班,店家又請不到廚師來做便當賣,你覺得是誰的問題?
一定是開門作生意的老板的錯。
為什麼你明知廚師不在,還開門做生意?
人手不夠就縮短營業時間或做便當的限量啊。
怎麼會是跟客人說 : 都是廚師的錯,他不應該請假不上班。

而且這怎麼想都不會是那個請假的廚師有錯啊。
這種道理如此基本,就很難理解那些深奧的刁民們為什麼會去罵地勤人員或是空勤人員?

身為一個消費者,我認為「使用者付費」是正確的。
但身為一個曾經從事服務業的人,我更認為「不是付了錢就是老大」

有章程就照章程,有規矩就照規矩。
客人付了錢,公司按道理應該全力服務,但按照規章也是道理之一,規章說員工可以依照法律權利請天災假,那航空公司就可以依照人力調度取消航班,而且不需要做任何賠償。因為,這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

機票是可以退錢,因為確實沒有發航班。


至於客人耽誤的行程、客人訂的飯店、客人的會議,甚麼遊玩的興致、第一次出國之類的,那真的是他家的事了。

不然,哪天台鐵發生交通小事故,然後車班誤點兩小時,不妨也可以試看看去向台鐵反映車班誤點害自己甚麼行程被耽誤了、遊興被打擾了......之類的,大家再來看看台鐵鳥不鳥....?

(一般程序是給予誤點證明,讓你去跟公司交涉)

-----------------------------------

這個事件之所以誇張,是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能知道其中厲害。
但很多人在旁邊看都平心靜氣,卻在換個位置後就跟著換腦袋了。

下次出事情,又是各種奇葩言行。

甚麼基隆有逼員工吃下綠豆椪、拿著幾年前的空盒空罐要退全費,東西吃到全部完了,還在買單的時候跟王X旗下的店員說:你們甜點裡面有小蟲。就這樣可以半價優惠(我親眼所見,就在頭份)

有時想想,「台灣最美的風景是XX」的這句話真的只是廣告台詞。

因為親身遇到的美好經驗可能就是那幾個,或許會讓自己感心一輩子;但新聞上看的、親身經歷的奇葩人事物,真的連篇累牘、罄竹難書。

這次的長榮颱風假事件,只是再添一樁而已。
雖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遇到這種令人意外的奇葩邏輯,不免還是令人眼睛一亮。
奇葩的公司、奇葩的乘客,真是叫人嘆為觀止。
.
.
.
====
#使用者付費是對的
#但不表示付錢的就是老大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