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路過茂伯的靈堂



每次開車回萬華老家時都會經過板橋,再由車流量較小的長江路轉接華江橋。

前一陣子《海角七號》中的茂伯林宗仁過世,靈堂就設在長江路上的巷子,如此一來我每次開車經過都會看路旁有一塊牌子上畫著一根指向箭頭並在一旁寫著「林宗仁(茂伯)的靈堂」的字樣。(第一次看到時,我還想說進去看看咧,只是後來又想到孔夫子說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為政篇),而且「那是人家辦喪事,我去湊甚麼熱鬧」,於是我就打消念頭了。)



由於茂伯是板橋林家的後代,既是望族之後,則人面廣,賓客自然就多,光是「作七」就可能真的會做足七次,這也是新聞中說茂伯1128號走,卻要等到1225才會舉行告別式的主因[1],也就是說,我至少會再看到這塊牌子十幾次。

每次看到那個塊牌子,我都會想起他在《海角七號》裡面的表演,當下往往無法把牌子上寫的「林宗仁(茂伯)」跟腦海裡的他畫上等號;尤其演員的過世往往令人難以置信,因為他的作品會不時的在電視上出現,每次看見都會給人“這個人還健在”的錯覺(就像是林正英、張國榮一樣),是以我總是要不斷提醒自己那真的不是同名同姓的巧合。

今天路過時,我又看到一次那塊提醒我“茂伯已死”的牌子。但腦海中又再度想到茂伯活靈活現的樣子,我不禁開始思索他的死所帶來的啟示。

對演藝圈來說,茂伯是一個「潛力新秀」,是一個「老新人」;若說他在《海角七號》裡的好表現是“新手的幸運”,那他在《記得我們愛過》中便以入圍金鐘迷你劇男主角的事實來證實了他的實力;可惜的是他還來不及以其他作品發揮他潛在的實力並拿到他發願奪下的男主角獎,便壯志未酬身先死了。對影藝圈及期待好作品的影迷來說,這不啻是一大損失。

對國樂來說,林宗仁先生肯定是一個「老師傅等級」的傳承發揚者,他勇許多的精力致力於北管樂的創辦、推廣、教學與表演上,並一心想將這個傳統藝術再次磨光發亮。但革命尚未成功,老同志卻先駕鶴西歸了;而這對國樂的傳承肯定是一大損失。

而對他九十歲的老母親來說,這個孝順的“小孩子”肯定是他最捨不得的一個。有一則新聞還提及了茂伯對母親的孝順,讓人看到他們的慈孝確實是夠資格在當今世上列一表率的。只是無奈老母親尚未享盡陽間福祚,做兒子的卻先直赴因曹地府,雖然稱不上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但這個年紀卻要承受人生最痛的「老年喪子」,卻叫做母親的情何以堪?!

心裡惦掛著這三件事,茂伯走的能安心嗎?

 對我來說,看見一個身懷才藝且大半輩子懷抱志願、實踐理想的人,好不容易努力到晚年時在各方面(北管樂、演藝事業)有點起色,老天爺卻忽然叫他撒手人寰,讓他一切的努力就這麼硬生生歸零,也實在是造化弄人。

而看見他的說走就走,我們除了傻眼之外,也只能深嘆生命的無常,畢竟我們的生命就只在一呼一吸之間,裡面很多事是我們作不了主的;任是醫術再高明、科學再發達,閻王要人三更死,卻還是無法留人到五更的。


應該落俗套的說句:「這就是人生嗎?」,或許是吧。



在這樣身不由己的人生中,我們似乎只能趕快做完想做的事、見想見的人、說想說的話,好讓自己能夠不留下太多遺憾;如果真的能這樣,那就是茂伯的死能帶給我們最大的禮物與福惠。

儘管他的死是很有意義的,我們還是對這個來不及大放光明的昨日之星致上深深的惋惜並願他得以安息。



[1] 一般人如果沒有太寬裕的經濟能力或是家族不龐大,或對禮俗不太記較,通常十天、兩禮拜左右的就會完成全部的儀式;但茂伯這樣無關鋪張不鋪張,畢竟他是望族之後。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有一堆朋友,那你走的時候大家來看看你,也要花去不少時間吧……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