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老演員是珍草,但台灣戲劇圈努力在除草



起床後看到兩則新聞,在心中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我已經忘了我有多久沒有好好的看完一部連續劇了,在我國小的時候有八點檔、六點檔,所以家人看我就跟著看,看了《愛》(金素梅等人演的)、《太陽花》(這好像是十點的)、《不了情》(好像還是金素梅)、《國姓爺》(趙樹海演鄭成功)、《劉伯溫傳奇》(張復健的)、《掌聲響起》(吳靜嫻),那時候也還沒有長壽連續劇,所以每看一陣子就要帶著濃濃的惆悵迎接完結篇的到來,然後看看新的預告片有誰演、吸不吸引我。

曾幾何時,那些大牌演員都不見了,那種激勵人心或發人深省的劇情消失了,我也上國中,每天練柔道的我沒有再追蹤過連續劇,也就不再關心連續劇的發展。

後來偶爾打開電視,或是留意網路新聞,就發現那些硬底子演員被取而代之了,但不是換上更硬的演員,而是當紅的偶像,那些製作人完全不管那些人會演不會演,只管他們當不當紅,只要紅就把他們湊一湊,再套上一堆情情愛愛,也就是一部偶像劇了……他們甚至連台詞都念不好。

到現在我偶而留意一下演員們,還在檯面上的演員、能叫人激賞的演員,如果稍做觀察,就會發現他們大抵上都具有舞台劇背景(羅北安、樊光耀、劉亮佐,早期的金士傑、李立群都不例外)

其他的還是那些連台詞都念不好的演員。(在長壽連續劇裡,他們的專長就只有露出兇狠的表情、念念刻薄的台詞…)

在事隔十多年後,我才再度看了一部連續劇《白色巨塔》,但那也是因為侯文詠的原著,而且裡面還有戴立忍、張國柱、吳孟達、張魁、劉亮佐等硬底子演員。整部片看完了讓我對這些演員的詮釋感到驚艷與激賞,看著這些人飆戲讓人大呼過癮,但是編劇最後改掉了侯文詠原本安排的結局,想搞的皆大歡喜中又有點淡淡的哀傷,但也沒處理好,反而敗壞了侯文詠在作品中的「浪漫主義風格」(浪漫主義不是只情情愛愛,而是指包含著死亡、分離等負面元素,營造出的正面效果,像《羅密歐與茱麗葉》、《少年維特的煩惱》、《投名狀》等都是以主角的死做為結束,哀傷之餘卻激盪出更多的省思與回味),實在是畫蛇添足+畫虎不成反類犬。

發現了嗎? 我沒有提到張均甯、言承旭,對我來說這對男女主角其實是這部片的敗筆,如果你看過小說會發現言承旭沒有表現出蘇怡華的掙扎,連念台詞都不具張力(整部片的最後在罵實習醫生時,罵起人來也不痛,像是耍任性的小孩,而不是宣洩自己的不滿),嚴格上找他來演是因為票房考量吧。

而張均甯則是另一個票房考量的結果,而且念台詞超級生硬(這個毛病在他後來的戲裡面也一直沒進步,唯一有處理好的地方是她在醫院走廊向主角傾訴他當年的外遇),但她是適合關欣這個角色的,因為這個角色就是冷淡且自以為很理性(但最不理性的人卻是她);既合適也不合適,這聽起來有點矛盾,但你想想《頭文字D》就好,裡面的周杰倫也沒有演技可言(這也是黃秋生說過的),但他演起來卻很適合,因為藤原拓海就是沒有表情,然後飆車耍酷就好,所以周杰倫那張像是千萬債主的臉再配上下拖的嘴角就很適合,他只是演到適合他的角色,他扮自己就好,不需要演技。

但整體來說《白色巨塔》還是近年來台灣本土劇的極品佳作。(談戀愛橋段可以快轉跳過,那種皮肉之相的表演,搔不到癢處)

除此之外,其他的片除了《那一年的幸福時光》、《倪亞達》以外,幾乎大同小異,不是情情愛愛就是光怪陸離(經典款就不能不看到《萌學園》、《終極三國》那種片,但那本來就是特定市場裡的作品,不能算上正規的連續劇),但共通點就是誰紅就叫誰來演,不考量演技,甚至不挑劇本。更妙的就是如下面新聞所說那些硬底子的老演員只能演這些人的父母,偶而露露臉,說些不痛不癢的台詞,那真的叫做殺雞用牛刀。

 這些年我看大陸(歷史)劇比較多,那無關愛不愛台灣,愛不愛國,而是裡面的劇情編排與演員表現出來的張力所給人的感覺,會讓你覺得他就是想讓自己變成這個角色,想讓彼此間的對話更有張力 (裡面的演員我幾乎不認識,所以這話可以說的客觀一點)

台灣的年輕(偶像)演員們只想在戲裡耍帥,還想在耍帥以後,可以接下一部戲劇,來繼續耍帥;他們根本不認為自己是演員,所以不會努力的把心思與生命澆灌在他的每個角色裡。他們認為自己是藝人,演戲只是自己工作裡的一部份(而不是他們的工作技能),反正拍出來粉絲會看,那就是成功,某些人甚至不在乎自己在這個工作領域有沒有進步,反正拍一些給粉絲看;還可以出出唱片,再主持主持那就可以稱為「全方面的藝人」(最紅的周杰倫,也是在歌唱市場上稱雄,其他電影、導演、製作搞得如何,大家也是以目共睹…),但他們也把同樣的不專業態度帶到這上面來了,他們也不追求歌藝、主持能力的精進(或許你說他們很有心,但看起來真的沒有長進)

在這樣的環境下,台灣的戲劇品質只會一直往下拖。而那些老牌的硬底子演員,極度愛國的就只能在這裡演人家的爸媽,換得片酬養老(更多演員是很潦倒的)。而因為不想留在台灣演人家那個不痛不癢的爸媽,所以往外面去發展、發光自己演技的,或是到了中國或是去了香港(除了寇世勳、歸亞蕾,金士傑、李立群也都在大陸有作品),所以台灣的戲劇這麼搞,到底是想害了誰???

 而金士傑、李立群真的自認自己是演員,一輩子就在這裡打滾,我記得李立群曾經說過:「舞台劇是培養演技,連續劇是消耗演技」,所以他大多時間都在舞台劇、電影培養,少數接連續劇(即使他的連續劇已經不少了)。這樣的人定位之清楚,至老了都還在努力精進自己(江蕙、張惠妹就是將自己定位為歌手,其努力與影響力也是高不可攀的),比起那些不知所謂的「全方位藝人」來說實在不知道高出幾籌……

PS:最近都在努力的改寫論文跟看書,所以很少有時間與心思寫新文章,請大家見諒,我會盡力而為的。


陳寶國:做戲,一定要對得起觀眾

聯合新聞網更新日期:2011/04/16 09:56 記者王雅蘭/台北報導

「茶館」是陳寶國等了一輩子的角色,也是老舍先生劇本首次改編成電視劇,他感嘆地說:「現在好戲太少,不是諜報就是小三! 」

大陸大腕(大牌)演員陳寶國為宣傳「茶館」首度訪台。他演出的「大宅門」、「茶館」被視為經典戲,除了成功詮釋不同角色,他更堅持做戲得文化傳承、要讓後輩知道父輩是怎麼生活的。

「做戲,一定要對得起觀眾,人間真善美是相同的,戲劇不能是純娛樂,一定要寓教於樂。」陳寶國強調,就算喪失一點收視率,作品經得起時間檢驗,才能對得起觀眾和自己。

從「大宅門」、「漢武大帝」再加上「茶館」,陳寶國從青壯年一路演到老,和陳道明、葛優等明星演員並列,他開玩笑說: 「我是看他們戲長大的,也希望看著他們的戲老去。」

陳寶國的眼中,葛優、陳道明都有童心,像個大男孩,「好演員就是要單純,才能相信。我說煤球是白的,它就是白的,肯相信才能在角色上狂想。」陳寶國至今每天都看一部影片,堅信當演員就要多看、多演、多體會。

記者問他如何看待年輕偶像劇演員?「這是個少年得志的行業! 」他認為,當演員要趁早,把握機會多演多磨鍊,年齡增加就應努力求進步、求角色變化,「否則卅年都演小生,還有誰要看?」

(中間刪減)

演過五種皇帝的他,竟然最不愛演皇帝,愛的是平凡中見偉大的角色,像「茶館」的王掌櫃就是狡猾又世故的人,這種真實人生,他最著迷。


寇世勳、歸亞蕾呢台灣為何留不住大牌?

聯合新聞網更新日期:2011/04/16 09:56 記者褚姵君/台北報導

從大陸到台灣,「茶館」一路主打陳寶國這張牌,看在台灣資深演員眼中非常心酸。

台灣電視劇狂灑狗血、劇型有限,且只重視偶像,逼得台灣資深大腕(大牌)接連出走,包括寇世勳、李立群、張晨光與歸亞蕾等,憑著好演技,這十年已在大陸闖出一片天。

台灣因市場規模有限,在收視率主導下,大致分為長壽本土劇與偶像劇,前者要求演員精通台語;後者劇情多在談情說愛中打轉,演技精湛是其次,首重演員俊美外形與人氣。

十年前八點檔成為長壽本土劇天下後,出現第一批台灣演員出走潮,接下來大陸影視工業高速發展,片酬高、受尊敬、選擇多,使得台星就算離鄉背井,也情願留在大陸打拚。

像寇世勳、李立群與歸亞蕾,約五年前在大陸拍戲,身價一集已逾一萬美金,備受尊敬。反觀如果在台灣,這些資深演員只能演當紅偶像的爸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