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世界棒球12強賽被淘汰,誰是戰犯?



誰是戰犯?

隨著中華隊在世界12強賽的賽程結束後,這個問題一定是最多人討論的話題。

不對。其實台灣鄉民從第一場比賽就開始抓戰犯了。



當第一場比賽對上荷蘭輸球後,大家就把林益全抓出來暗批了一頓。(但現在那個被稱為“國內王”的他,打擊率堂堂破三成)

 我總在想,「抓戰犯」這個習慣是從哪裡開始的?意義是又什麼?

其實,找出一個特定對象來批鬥,好把戰敗過錯全部歸納到某個()人身上的行為,只是一種失敗者的移情作用。

撇開“以自我為中心”的成因不說,當過錯可以被簡單歸結到某個()人身上時,自己就可以完全擺脫失敗的責任,也為情緒找到一個出口。



往回想起來,這好像是(廣義)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惡習。

在「天人感應說」出線之後,每每有天災發生時,皇帝就會下個罪己詔來罵罵自己,表示自己失德,所以上天不佑,這是一種“朕全扛了”的概念。但到了漢朝以後,只要有天災,就會罷免三公,好讓他們負上政治責任。

這個舉措一路傳下千年,直到近代還隨著國民政府過了海來台灣。只是在過去的專制下,這件事沒有被放很大,因為人事決定權向來不在人民手上。政治開放後,這個疑似柏楊口中的「醬缸文化」就開始發酵了。

我們常常看到某某人物說如果不怎樣怎樣,我就下台;

常常看見人家說如果這件是怎樣怎樣,誰誰誰就下台;

又或是某件事情搞砸了,大家就群起攻之,要求官員下台負責。

我總覺得,除非公眾(或企業、政治)人物做了顯然有問題的行為,辜負眾人期待,不足以繼續擔當職責的時候(例如對女同事性騷擾,說話有辱國格之類。),才有下台必要,那是一種知恥的勇敢承擔。

 不然這十幾年來我總在想一件事:真下了台,又如何?

事情有因為他下台而改善嗎?下台後,他到底因此負了什麼責?

如果事情因為他搞砸了,換一個人上來就會好轉嗎?

又不是換了一個中繼投手上來就能壓制並止血;更多的情況是,簍子捅出來了,新接任的人上來收爛攤。

這樣有比較好嗎?

我的習慣是,誰捅的簍子誰負責,要下台也要先把事情處理好;不然不就是爽到他,苦了後者?


而這樣奇怪的思維被我們廣泛的帶到了各領域。好像每次比賽,大家都會把打的不好的人抓出來批鬥一番,似乎就找到了戰敗的理由,大家就可以放下後繼續向前進了。

是這樣嗎?



一場棒球比賽先發九個人,全體28個球員,真的是一個人有問題就拖垮全隊的人嗎?



林益全第一場打不好,如果有打好了就不會輸嗎?

郭嚴文只有兩成出頭的打擊率,還場場先發,是他該扛罪責嗎?

蔣智賢今天以前沒有安打,還是場場先發,還在後面兩局出現隱形失誤,難道是他?

這種問題其實可以不斷延伸下去株連,但到最後,似乎投手沒有三振每一個人、打者沒有扛每一球出牆、野手沒有沒收每一球,都可以是罪人。


在我而言,我覺得中華隊這是很棒了。

打出了隊形,攻守端也都有表現。林益全後來的打擊率也拉抬到三成多。郭嚴文有四成上壘率。沒有陳金鋒,林智盛也連五場安打,連四場開轟。蔣智賢也確實打出了最後一波領先的關鍵安打。

更重要的是,守備端的我們在這五場高張力的比賽中失誤也只有三次(對荷蘭一次,對古巴兩次,但我們那場最後是贏球的),還有多次美技演出,表示大家都克服壓力拿出好的表現。



前洋基隊長戴瑞克.基特小時候在一次比賽中表現不錯,但因為隊友失誤,所以輸球,賽後小基特大發雷霆;但他爸爸頂了他一句:『這就是團體運動,如果你這麼在乎,那就去打網球,成敗由自己一肩承擔。』,從此以後他沒在這樣抱怨過。

我一直認為,棒球就是團體活動;所以不該贏球就是中華隊的功勞,輸球就趕快找人出來補刀。因為在打這種算盤時,也不要忘記對方是世界前12強的棒球國家,人家也是菁英中的菁英,不是紙紮泥糊的阿貓阿狗。


如果今天有個人就是滿壘,然後正面而來的滾地球,滾出胯下過山洞,或是壘上沒人,投手保送、觸身又暴投,那說是該球員的問題是沒有爭議的。但,這次顯然沒這種問題發生。



不只一個人向我抱怨蔣智賢最後兩個半局是最大戰犯。

但就個案討論。第11局他該出來接球,但沒出來。第12局他該守住三壘卻跑出來。這錯了嗎?

那都是結果論下的產物

如果蔣在12局守住三壘不出來,結果上一局的事情又重演,輿論會放過他嗎?可能又說他重複犯同一種錯,是戰犯。



從戰術上來看,攻擊方點到三壘,就是要吸引防守的三壘手出來,好讓一二壘的人向前推進。而三壘手為了怕攻方短打,自己來不及處理,而會在看到短棒時趨前防守。

結果就是球一點,三壘的人就該出來處理(他傳到一壘也會比投手或捕手順暢)

所以我當下第一時間反而覺得投手為何要看三壘?應該直接傳一壘。

但事情就是發生了,而且最後球是被扛出牆外的;這不是巧合,不是運氣,沒有誤判,是最沒爭議的結果。沒有人有錯,是打者做對了。



別忘了昨天我們頂住壓力,由大師兄扛出全壘打,大家覺得理所當然;但今天我們派出最有國際經驗的投補搭檔,最後對方扛住了壓力,打了再見滿貫全壘打,我們就不能接受了。就想要找出是誰害中華隊輸球的。



面對世界排名第9的波多黎各,這樣是否自我感覺太良好了點?

(南韓排名第八,比我們低了四名;我們能贏韓國嗎?

我們如果在有美國、日本、南韓、多明尼加、委內瑞拉、墨西哥的B組,那可能就是一勝四敗或是五戰全敗了。到時候,鄉民又會怎麼說?)



不看比數,回想這五個小時的尖叫吶喊、期待失望,這比賽還是很經典!我們用盡全力比賽,光明正大的輸球;我沒有怨恨跟遺憾,我謝謝中華隊。



但我們該思考的是更多的問題。

例如,如果我們真的去了東京巨蛋,能打到哪一步?

八強應該是日本、南韓、美國、波多黎各、加拿大、古巴、委內瑞拉、荷蘭。

大家認為我們能夠贏哪幾隊?



今天有人向我提到了「氣勢」,認為蔣智賢的兩個隱形失誤影響了士氣。

但我倒認為氣勢本就是抽象的念想。

潘威倫的那一球是直球,或許偏高,或許往中間掉。但不表示那就一定會被扛出去。畢竟各國的全壘打大賽,每球都是故意餵的,打者也不是每球都能扛出去,何況是這麼高張力的國際比賽。

我們的表現證明我們的球員可以頂住壓力,但對方同樣也是,不然沒辦法跟我們一路僵持到12局才來個石破天驚的滿貫逆轉再見全壘打。而今天的對手扛住壓力,把握了那球,對我來說那是實力的展現(而且一打到球他就確定有了,中間沒有僥倖,否則昨天的林智勝也是僥倖了。)


再換個角度想。我們輸了氣勢才輸球的嗎?

別忘了人家是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來到台灣;進到一萬多人中99%以上都是台灣人的完全客場;在全場吶喊聲中打了12局才取勝的。

人家一開始就沒有氣勢可言,不是嗎?為何我們還會在氣勢上輸人家?

(我們打一支全壘打,就吵的好像就是世界冠軍一樣,但人家是頂著壓力扛出再見轟,並在鴉雀無聲中完成繞壘,對方真的頂住完全客場的壓力,光這點就強過我們太多)



再談另一個情況是,我們這次比賽的三次領先,都是優先領先的。

4局上,林智盛全壘打破蛋,4局下馬上被追回1分。

11局上,我們打破僵局取得2分,下半局立刻追回2分。

12局,我們再度靠暴投跑回1分,對手立刻回敬我們再見逆轉滿貫蛋結束比賽。

照理說,先拿分數的人一定可以在氣勢上壓倒對手吧?

但對方就是能馬上有所回應,最後更一次擊沉我們。



原因何在?

我們輸球真的是我們的實力不夠,所以我們守不住,並非誰誰誰是戰犯;我們不是輸給自己,是扎扎實實的打敗了。其它的藉口,都只是輸不起而已。



有人說,中華隊只會打順風球,這話教人難以反駁。

畢竟回想過去,我們有幾次在落後下成功追分,後來居上呢?

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們只有在領先時,球員才有專注力;比賽後段又落後時,球員就很明顯的開始"球來就打",看到白色的東西飛過來就揮,看能不能一棒扛出去。但通常都是被三振或打得很軟弱。



日本、南韓,還有許多中南美洲的球隊都是相當頑強的隊伍,在國際賽、短期賽中能走到最後的人,鮮少有一次拉開十幾分,從頭贏到尾的比賽。

幾無例外的都是咬住戰局,並在把握(攻擊或對方失誤)機會中驚濤駭浪的拿下勝利,並在這樣的模式下穩扎穩打的一步步往下走。

這其中沒有僥倖,不靠“氣勢”,就是靠實力往下走(日本在經典賽中每次都拿冠軍,也不是因為他們全壘打最多,球速最快)

我們現階段根本不俱備這樣的球風,真去了東京巨蛋,也是陪墨西哥、委內瑞拉一起當砲灰。



只是反過來說,我們這次最大的進步就是我們勇於咬住對手,並在比賽的後段伺機出擊。昨天對古巴就一路咬到八局,今天對波多黎各也是一路咬到12局才惜敗。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新氣象,該怎麼維持,並從此慢慢轉變中華隊的球風,才是最大的課題。



我不覺得誰是戰犯,但在這次的12強中,我看到了郭峻麟、陳冠宇等新生代強投;林智盛、高國輝、蔣智賢等中生代有經驗的球員;更有陽岱鋼、郭嚴文、林泓育、王柏融等新生代球星(還有一個受傷無法參加的林哲瑄,沒有被徵召的陳偉殷)



這些人都還能再為我們打上幾次的國際賽,組成不亞於今年的明星隊。未來的中華隊,還是值得期待的。



在我小時候,我們有跟日本比長短的實力,還可以挑戰美國;但現在,我們快連中國都防不住了。如果我們仍然不準備改變我們的思維,還是靠氣勢打球,還是輸球就找戰犯,那我們只會被後來的國家一步步超車。



別說我危言聳聽,想想我們還沉迷在「台灣經驗」的夢裡時,「亞洲四小龍」這個名詞卻早已是昨日黃花了。



最後想說的是,賽後檢討是必要的,這能幫助我們找到問題,並設法改善。

如果不檢討,只是都認為是別人運氣好,自己運氣不好;那也太過於自我感覺良好了。

但找戰犯並非檢討,是一種批鬥,對事實幫助不大。

只是很多人搞不清楚其中的差異,覺得上去翻一些數據,拿出來罵一罵就是檢討,那其實大謬不然。因為數據是結果論的產物,像今天中華隊沒有人被計失誤,但蔣智賢的兩個守備就有很多改善空間。

可曾看過沒有安打,但最後贏球的比賽嗎(我就看過一場。)



如果無法提出具體的改善方法來供參考討論,那基本上就是酸。這就是兩者之間的不同。

可以說中華隊在面對觸擊短打時不夠靈活,可以多練多討論多觀摩,這是檢討;但如果說誰的打擊率很差、誰很老,誰最後掉分,就可以拿來做為勝負間的定論,那就是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